近日,正是小学生报名的季节,育才小学炙手可热。可是有谁知道,这所百年老校的前身——慕究理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却经受着这样的一段屈辱和曲折,或许只有那古老的“凹”形砖木结构三层小楼和高大的枸骨树知道,这里曾先后成为难民营和日军军营。
昨天,记者在市档案馆找到了从台湾国史馆复制回扬的民国档案,其中关于私立慕究理小学战时损失报告及相关文件,揭开了育才小学前身的悲惨遭遇和在日寇残酷统治下艰难办学的曲折过程。
战后修复
仅工钱就要244袋面粉
记者查到了时任该校校长姚尔玉向江都县政府呈送的“报修申请书”。申请书中写道:属校在抗战期间校具损失甚大,业于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十四日奉令造册呈报在案。其中属校第二小学曾损失高大中式房屋四间,致现在教舍颇感局促,兹奉前因,理合将校具损失情形再行分别造册呈请。
而当时江都县长张济能作为急件请求“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核发使之兴工”。
苏宁分署甚为重视,特派钱宗麟前往江都县“详细勘估核拟实施计划”。记者看到,维修计划中总共预算有——材料钱:旺砖、瓦和石灰等1629万元;木料1059万元;工钱为1220工,每工以8000元计,合计976万元,折合面粉244袋。
扬州沦陷后
学校成了难民临时收容所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日寇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慕究理学校利用其美国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为无家可归或来不及逃难的扬州市民提供避难场所。扬州建筑专家朱懋伟回忆:当时学校收容了上百的扬州难民,一片狼藉。他的母亲和姐姐就曾在这个避难所躲避过,等到外面局势稍微安定,才战战兢兢地回家探视。慕究理学校的这一善举是对“仁爱”校训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