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的化石怎么会一起埋在迷宫洞内?陈少坤分析,这些动物生前应该都生活在抱龙河边的山上,死后被水冲到迷宫洞内。
经鉴定,迷宫洞出土的化石有47个物种,其中哺乳类动物有45种。这些动物中,既有常见的蝙蝠、刺猬、猕猴、野猪等化石,也有如今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鬣狗化石,被称为四不像的麋鹿化石,还有5种早已灭绝的物种化石,包括巴氏大熊猫、剑齿象、华南巨貘、梅氏犀、转角羚羊。
“这些物种很多都是在重庆地区首次发现。”陈少坤介绍,比如人们熟知的麋鹿,就一直生活在东南地区,这是第一次在重庆地区发现。还有鼠兔,从来就没有出现在长江以南。
人们想象中的诺亚方舟
更特别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称为响蜥的蜥蜴化石。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响蜥早在4500万年前灭绝,这次在迷宫洞内的发现将推翻这一论断。
在整理动物化石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在45种哺乳类动物中,并不全都是三峡地区的物种,有11种是外来物种,包括梅氏犀、转角羚羊,以及麋鹿、艾鼬等。
科学家发现的“诺亚方舟”残骸
“这些动物都不是三峡地区土生土长的物种。”陈少坤介绍,已灭绝的转角羚羊主要生活在河北北部到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艾鼬主要生活在西藏或北方地区。通过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动物主要来自三个大方向:从华北、东北方向迁徙来的,有梅氏犀、转角羚羊、东北马鹿;从东面迁徙来的有麋鹿;从西边青藏高原迁徙来的动物最多,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包括藏鼠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