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月,德国人也认为应该在寒冬困境到来之前解决战斗。9月30日,德军重新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代号“台风行动”——剑指莫斯科。这一次苏联人又没有料到,德国人会在那么晚的时间发动攻势,因为12月寒冬就将来临。德军俘获了大量的驻守士兵和装备,当然包括相当多的过冬用品。它们都被发放到了一线部队,当寒冬来临时,这些物品发挥了一些作用。朱可夫对此也有描述:希特勒匪徒身上穿着从居民那里抢来的御寒衣服,脚上穿着简陋的自制稻草套靴。短皮大衣、毡靴、棉背心、防寒衬衣,所有这一切也都是武器。
10月过后,德军认为胜利唾手可得,但寒冷的大雨让苏联的领土变成了一片泥地。有许多德国将领在战后的回忆录里提到最痛恨的就是那场雨“黏住了德军的靴子”,然而实际情况是,德国人因为泥泞丧失了一些进攻时间,而苏联军队则因为泥泞损失更大。当时苏军的T34坦克在正面战场上数量和技术都处于绝对优势,相对德国方面只有3号和4号坦克,无法和T34正面抗衡,而能够击穿T34的75MM火炮也还没有运往前线(当时的铁路已经得到了保障)。正是因为路面的泥泞,使T34行进速度和苏联重型火炮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才让德军前线逃过一劫。苏联人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在莫斯科外围挖掘战壕,进行纵深防御。由于道路泥泞,准备反攻的两个苏联集团军和200辆坦克集结受到了阻碍,不得不投入到防守作战。朱可夫也由此抱怨过连续下雨的泥泞让部队集结和反击不能顺利展开。
雨水“黏住了德军的靴子”
德军著名的将领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宫里饮酒庆功了。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
严寒的天气到底帮了谁?
但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摄氏度(此前10月份还下过多场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日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战场上,希特勒调集的51个师的增援力量加入战斗,这支部队配备了过冬装备,同时由于气温下降,有些泥泞的路面变得稍微好走了一点,德军在这个阶段发动了一些稍微有点威慑力的进攻。而莫斯科方面因为后勤线没有像样的公路而导致补给更加困难。不得不说11月的小降温对于德军是更加有利的。在武器方面,德军的坦克是汽油发动机,苏联的柴油发动机在低温下更加容易结冰损坏;机枪的配备,德军用的是气冷机枪,苏军用的是笨重的水冷机枪,在零下的温度中其稳定和持续性更不利于发挥。朱可夫对此描述:1941年10月,道路泥泞时期是比较短的。11月最初几天比较冷,下了雪,道路到处畅通无阻。在希特勒军队发动“总攻”的11月份,在莫斯科方向作战的地区内,气温稳定在零下7至零下10摄氏度。而在这样天气条件下,是不会有泥泞的。
严寒的天气到底帮了谁?
真正严寒(零下25摄氏度)的降临是在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从事后看来,莫斯科会战以后,德军没有出现拿破仑时期的全线崩溃,有两个方面的巧合,一个是因为寒冬,德军和苏军都丧失了大规模的机动能力,德军因为御寒烧掉了不少汽油(之前讲过煤油为何没有用),坦克和卡车都不能机动,大批的士兵只能选择在原地修筑工事进行防守,苏联则因为担心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分被包围分割,外加莫斯科以东的两条运输线路已经不堪重负,不得不保持相持局面。
另外,希特勒下达了死守命令,不少将军顺水推舟就地进行防守,稳住了阵线,让濒临崩溃的德军获得了喘息。更为幸运的是,德国的后勤有火车、卡车,作战部队机动依靠坦克装甲车,这些机器就是饿上一个冬天,在有油料补充后,依然可以作战。
“严寒挽救了苏联”的说法之所以能喧嚣一时,很大程度上是冷战的环境造成的。西方国家出于反苏的需要,极力贬低苏联军队在战胜德国中发挥的作用。当然最强调“天气”的当属希特勒的将军们,他们也是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力图挽回德军的声誉。
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的真相是苏军以纵深防御挫败了德军不可一世的闪电战。对此,亲身参加莫斯科会战的德军将领布鲁门特里特,在评论莫斯科城下的败北时,说过一段中肯的话:“一切决定中最致命的决定,是对这个国家首先发动进攻。因为这时的敌人比我们先前所遇到的敌人要强大得多。”说明当时在前线的高级将领已经意识到德国没有实力战胜苏联人。战场东道主苏联将“寒冬”作为出发点,从而误判情报,在战争前期险遭致灭顶之灾;德军盲目自信,忽视了“寒冬”的存在,却让他们出其不意、连撞大运。要说苏联的鬼天气帮了谁?当然是德国,要不是因为“天气”欺骗了苏联,德国人连苏联的大门也未必踹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