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浙江的电力工业有110余家,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如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中国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以防资敌。
战时浙江工业损失的第二种类型是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采取了直接的掠夺,其中主要是对各地所存物资和工矿原料的掠夺。
日本鉴于国内资源贫乏,十分重视占领区工矿资源的掠夺。浙江的氟石资源特别丰富,战前日本已垂涎三尺。1941年日军发动宁绍战役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夺取氟石资源(注:氟石主要用作冶铁和冶铝的熔剂,也用作陶瓷原料和光学仪器等)。象山境内的茅洋氟矿是一个老矿,在日军占领茅洋的4年里,从茅洋挖走的氟矿石估计有10万吨,其中有5万吨经石浦港运往日本,还有5万吨因运石船“兴丸”号于1945年4月2日被盟军飞机击沉而未运出。
战争期间浙江工业损失的第三种类型是日军通过多种手段利用原有工业基础服务其侵略战争。
日军入侵浙江后,为了维持长期占领的需要,设法利用原有的工业设备,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军入侵杭州后,将艮山门外的旧发电厂修理后于1939年1月恢复发电,各项营业均有日军严密监视。为了全面控制京沪杭一带的电力工业,1938年6月,日本占领当局还成立了华中水电有限公司,一度统治该地区的电气水道事业。
屠杀奴役农民浙江农业凋敝
抗战爆发前,浙江虽然具备了现代工业起步的若干条件,但就全省人口从业状况来看,绝大多数从事传统农业,农村经济仍然比较落后。浙江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此外便是小麦、大麦、豆类、玉米、番薯等杂粮。杭嘉湖地区的农民除农业收入外,便依赖桑蚕业,沿海各县则多依赖渔业。
由于战前浙江的农村经济本身就比较脆弱,因此战争对浙江农村经济的破坏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概括地讲,日军侵略对浙江农村经济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土地资源的直接掠夺和破坏。日军在完成军事占领后,强占大量耕地,用作军火仓库、公路网、封锁沟、兵营等。浙江在这方面的损失虽不及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严重,但日军在浙江实行“清乡”时期,为了防止抗日力量深入到敌占区,日军在广大的占领区广筑篱墙,圈占土地,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农村劳动力的屠杀与野蛮奴役。一方面,日军在战争过程中和维持占领的过程中,大量屠杀民众,被屠杀者多数是农民,从而造成了浙江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日军为了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意图,强征浙江各地的农民为其做苦役,仅汤溪线就被日军强征劳工达3546人,计服役55491工。特别是日军在浙江进行掠夺性开采氟矿资源的过程中,从各地强征大量劳工,其中有不少被折磨致死。据估计,在茅洋矿中死亡的劳工就达2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