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宗馥莉:创业家不知道怎么存活 就成不了企业家

来源:综合 时间:2016-11-07 09:49:32

  本文为时尚芭莎首发,网易财经根据内容需要做了部分删减:

  2016年的Kelly和之前不太一样。最显著的变化是头发的颜色:第一次果断全染粉紫,几个月后紫色褪尽,只留飘逸的淡金色。衣装风格也有相应微调,相比于三年前为《芭莎》采访拍摄时,如今的她似乎更能驾驭女性气息强烈的裙装。也许,这些外在的信号只是一时兴起,符合她一向我行我素的风格,越发彰显了她任性、孤独的内在精神;但更像一次全面改观,印证了由内而外的成熟蜕变

  在企业家历程中,与父亲越走越近

  和Kelly聊天,常常有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她对于派给她的任何头衔、标签都有下意识,第一反应永远是否定——

  “我不喜欢创二代的提法。”

  “更不喜欢女企业家的提法。企业家是个属性,不分男女。”

  “没错,我是说过:不想接父亲的班。但和我的创业并不矛盾。我喜欢这个行业,也不会去做别的行业了。”

  这时候,我们必须明察秋毫,不被她任性的表态牵着鼻子走。事实上,在这次采访中,她不经意间提到好几次自己与父亲的相似:创业时同样的任性自信,管理时同样信奉专权……哪怕谈到和父亲的关系时,她依然淡淡地说,“感觉还是很远啊,但我们都是做企业的,从职业的角度讲,反而会更近。”

  父女两代都对饮品行业情有独钟。“什么样的事能让你钻研下去?显然是让你有兴趣的事。我对饮品、有机环保事业一直很有兴趣……只是前几年,没有对媒体讲而已。比如饮品行业的研发和创新:HPP杀菌工艺在业界应用不多,但它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果蔬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挑战在于如何把保质期加长?又比如:把茶多酚和香气结合,不用泡茶就能享受到茶饮的乐趣,这种分子层面的创新也很好玩啊!”

  父女两代体现了各自的企业家精神,却不太有机会讨论心得,对对方做出的决策也总是默默观望,决不干涉。譬如去年娃哈哈集团引进流水线装配机器人时,宗庆后对媒体表态,有开发高科技自动化设备的愿望,但她不以为然:技术可以买,但人才买不到,她更愿意把钱捐给大学研究院,以栽培人才。

  “我觉得企业家……就该带一点斗士精神,永远活下去的那种劲头,让品牌和企业活下去,对员工负责,对行业和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好奇心?这么讲是不是太孩子气了?”她歪着脑袋自问自答,脑海中浮现一众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却好像很难发现自己的同类。

  她是接受全盘美国教育的中国企业家接班人,身在中国,却不被中国的很多潜规则所影响,她可以戴几百万的珠宝去麦当劳谈生意,可以勤奋工作却甘愿在媒体面前把自己说得无所事事……这不是低调,也不是任性,更像是她自娱自乐的化学反应:将叛逆心和责任心、才华和惰性、终极的孤独和必然的社交在她的企业家世界里不断配比、不断实验,体会着妥协、坚定的种种妙处,只有她能品尝到所有滋味,因而拒绝给出可口可乐那样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单一口味。所以,她找不到适合她的现成标签。

  “我要站在企业家和创业家的中间。光做企业家,若不敢去颠覆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功模式,没有勇气跳出自己的comfort zone,那可能只能存在十年。而创业家不知道怎么存活的话,就成不了企业家。”

  半年创业?明明是十年布局

  “创二代?富二代?这两种标签,我可以都不接受吗?”

  Kelly对记者的态度始终有点玩世不恭。有朋友说,她被迫在主流世界里背负标签生活,内心实有叛逆,但始终得不到纾解。她听完就笑,点头默认。“以前的采访中,我可能没讲太多,因为我觉得没必要。但我一直在思考,归纳和总结自己的事业,每次接受采访,想法处在的点都不一样,但采访完了,和这个记者可能再也不见面了,这多少会让我觉得没必要走心。”

  当我们不得不追问她何以在半年内就完成前所未有的策划、工艺实验、技术开发?她这才罕见地对我们披露了真相——整个研发团队是她用十年亲自培养的,因而并无创二代之说。“没有靠我爸。也没有和他商量过。更没有使用原本娃哈哈集团的人才储备。”

  她曾经说过,父亲对她最大的信任就是不管她。她默默推进自己的版图,他默默等待最终的结果,这对父女沟通的方式仍然是高手过招:毕竟,表面不理不顾和放手不管,有着微妙差异。

  时光倒转十年,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Kelly进入娃哈哈集团。“我爸只给了我一家公司,那是整个集团里生产线最复杂的一个基地,有好几条不同的产品流水线,涵盖方便面、纯净水、制盖、热灌装等六个不同的板块,我就是在那里学习、了解这个行业的,大概花了三四年。之后,我感觉自己适应了,娃哈哈也进入迅速扩张的阶段,就主动和我爸提出:可以跟他一起去扩张。”

  从那时开始,她和父亲用竞争的方式合作。“我很少向父亲要求什么。提出参与扩张,最初是因为我看不上我爸选的那些厂址,地址太偏,水电都不通,运费成本比别的产品高,离省会城市那么远,成本就更高。但我不会和他辩论。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没必要起内部冲突嘛!”包括父亲的投资协议,她也觉得不够完美。“我就自己写一个。他一看,不错哦,下次就拿这个做范本了!”就这样,每当集团有建厂的需求,她就会摊开地图,在距离目标城市运输两百公里以内,确定建厂的地点;再根据不同地区的销售额,确定每个新厂做什么样的产品线。再找不同的开发区谈判,拿地,建厂,下订单,买设备,安装调试,一年之内建完厂房。有了成功模型后,每个环节就不需要她亲自出马,能在不同地点复制很多工厂。

  “这是我的强项。这十年来一直干这个活。”她一口气做了20多家饮料工厂,包括非饮料的模具机械、食品添加剂、奶粉等其他厂家一共家,把宏胜的版图扩展到了华中、华南和华北。同时也帮助娃哈哈成为拥有最多工厂的饮料集团,工厂数量和销量成正比。“之后歇了两三年,因为不需要再开了!完成这些,我突然觉得好无聊……”

  和普通的创业者相比,她已有十年的资产累计,所需资源一应俱全,但她拒绝被称为幸运儿。“你不能说这是我的幸运,因为我早就开始布这个局了。是因为我用十年建起了这个团队,并且做到一定规模,所以一旦有创建品牌的想法,就可以直接操作起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