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被心灵鸡汤刷屏一天后,我收到了上图。
这鸡汤有毒,会把自己逼死......
“一亿元小目标”的梗来自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是首期节目的嘉宾。在节目中,除了“一亿元小目标”,他还提到了万达城与迪士尼的几点不同:
“它(上海迪士尼)成本太贵…我们同等面积的成本大概只有迪士尼的1/8、1/9。他们除了建造成本是我们的九倍十倍之外,还有管理成本,至少是我们的五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国人,一园子里来了一千多个老外。”
王健林认为东京迪士尼乐园之所以可以开业就盈利,关键在于合作模式降低了管理运营成本,他说道:
“东京迪士尼是海外唯一盈利的迪士尼,东京迪士尼的投资公司,看出来迪士尼这个毛病,所以就跟它谈,我用你迪士尼的牌子,但你不参与运营,也不参与其他分成,我固定给你每年交多少钱,所以东京迪士尼其实不是迪士尼,叫特许经营,所以东京迪士尼开园就盈利一直到现在。他们自己运营的巴黎迪士尼快25年了,都亏损。”
(东京迪士尼)
王健林之前的豪言我们都听过——要让迪士尼20年之内都盈不了利,那么万达城和迪士尼的差别是什么?是什么让王健林认为万达城可以做到如此?今天我们尝试结合《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采访内容,从几个方面解答这个问题。
两者合作模式的不同之处
王健林提到的迪士尼乐园都是美国本土之外的乐园项目,它们与华特迪士尼的合作模式有两种,分别为“特许经营模式”与“合资模式”,赚钱的日本迪士尼采用的是前者,赔钱的巴黎迪士尼采用的是后者。
日本迪士尼于1983年开园,当时东京迪士尼乐园是华特迪士尼的第一个境外乐园项目,且当时日本对境外投资项目限制颇多,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双方最终敲定了特许经营模式。
而后来者,巴黎(1992年开园)、中国香港(2005年开园)和上海迪士尼乐园(2016年开园)都采用的是合资模式。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一位参与过迪士尼乐园项目研究组的专家指出,“从巴黎迪士尼乐园开始,迪士尼在境外的乐园项目都采取直接参股的形式,以期更直接地参与项目的效益分配。同时,通过成立迪士尼独资的管理公司直接进行乐园运营。”
最近开幕的上海迪士尼乐园,虽属合资模式,但与巴黎、香港迪士尼乐园略有不同。
巴黎迪士尼乐园由华特迪士尼与法国政府、地方议会、巴黎郊区交通部门签订合作;香港迪士尼乐园由华特迪士尼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合作。而上海迪士尼乐园则是由国有企业申迪集团与华特迪士尼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
申迪集团与华特迪士尼共同有三家合资企业:上海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配套设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和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其中前两家为业主公司,申迪集团皆持有57%股份,迪士尼子公司WD Holdings(Shanghai)持有43%股份;第三家为乐园的管理公司,申迪持有30%股份,WD Holdings持有70%股份。
这样一来,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运营模式会贴近日本迪士尼乐园模式:当地资本参与投资运营,有利于结合本地文化推广。
国内的15个万达文化旅游城(以下简称“万达城”)都是采取万达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模式。比如,济南万达城是山东省及济南市与万达集团的战略合作项目,此外,合作还包括万达在山东省新建38个万达广场;都江堰万达城是成都市政府与大连万达集团的合作项目等等。
政府对于万达带来的合作机会,可以说是热烈欢迎,万达有“甲方”的姿态。王健林曾说过,每年到万达总部邀请其投资的城市有上百个,万达只能从中挑选30%来做。这种合作对于万达的好处包括土地优势——更容易得手,且价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