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龙湖掌门人吴亚军的理想国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7-20 18:16:14

  “五年内的事他都看看,五年后的事我去想想。”一个多月前,龙湖地产(10.74 +1.32%)(00960.hk,以下简称“龙湖”)董事长吴亚军当着一众投资者的面,与CEO邵明晓分了工。

  几天后,吴亚军去参观了小米公司,雷军向她和刘永好、李东生等32位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分享了小米模式和创新发展经验。创新,也恰是吴亚军正在寻找的龙湖新增长点方向之一。

  一次痛苦的买房经历,改变了重庆人吴亚军的人生轨迹。她的身份,从女记者跳到了女老板。

  巾帼竞风流。20多年里,在房地产江湖的男人帮中,吴亚军将龙湖从西南一隅的小房企带到了全国地产舞台中央。

  吴亚军一贯低调,“不签名、不上镜、不接受采访”的三不原则,让人很难直接了解这位女掌门。但透过龙湖战略、市场和外围层面的种种解析,一个新生代中国女企业家的多维形象还是不难勾勒。

  在内房股私有化喧嚣中,吴亚军的关注点却放在了龙湖长跑中规模与质量,高周转与持有的平衡上。

  这道时间函数题怎么解?企业和人一样,没有理想会死,有理想却没有能力,会死得更快、更难看。这个问题,吴亚军也很害怕。在房地产这个光鲜而凶险的行业,她想聚合更多的人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少走弯路、夹脚路。

  “吃到周期红利”

  “不用去争名次,你进步的原因不是你跑得快,而是别人掉下来了。”五年之后,速度与规模这个游戏,吴亚军给出了同样的回答。

  在习惯以规模论英雄的房地产行业,在楼市最疯狂的2011年,吴亚军作出了一个艰难抉择—冷静下来,刹车,并作出“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的战略选择。

  在这之前,龙湖是西南一隅跑向全国的最快黑马。用最擅长的低密度住宅撕开了全国市场,从10亿元到100亿元规模突破,龙湖用了5年时间,节点在2007年。在2009年登上香港资本列车后,龙湖开始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并经历了2009-2011年间183亿元到383亿元的销售翻番增长,跻身全国十强房企。

  龙湖名头虽闯出来了,但许多方面仍有软肋。吴亚军直言不讳,“对自己诚实很重要,我们最早认识到问题,最早向市场低头”。

  在日后的《坚定战略,假以时日》5000多字长文中,吴亚军有过解释,2011年,一些城市销售明显放缓,这让她开始正视龙湖内部存在的隐患。

  团队更迭带来的组织损耗是其一。2011年,龙湖将三位优秀地区总经理任命为公司CEO、COO、CBO。同一年,龙湖营销大将蔡雪梅、陈凯等分别接到了世茂、复星等抛出的橄榄枝,一批人随之而去。

  吴亚军面对的是一个需要磨合的新团队,大部分地区总经理基本都是新任职,许多公司PMO(项目管理部)团队也是新人多,或多或少的效率损失、决策损失和组织损失在所难免。

  当年与绿城掌门人宋卫平的一番交流,吴亚军也得到了启发,必须加大、优化城市布局。过度布局某一板块,销售风险就会演化为公司风险,这是其二。绿城正是因为重仓长三角,在政策遇冷之后资金链承压走向悬崖。

  当楼市大势逆转,热火时的“香饽饽”产品会瞬间变成难消化的“硬窝头”,此为其三,郊区高层、郊区低密、近城区刚需等住宅产品重新划分比例,商业产品如何布局,这也摆在了吴亚军的案头。

  发展商业地产,是以失去住宅市场占有率为代价的,要把持有商业物业做实,这意味着龙湖会把大量资金和土地沉淀在商业地产中,周转和扩张节奏也会被打乱。

  “就好比饿着肚子赶路,头上有飞机炸弹,后面有追兵。”吴亚军并不相信奇迹,她依据对大势的把握重新部署龙湖的未来之路,她要的是对上、下行楼市周期的预见与应对,是有质量的增长,而不是简单给资本市场送上一条漂亮曲线。

  宋卫平不吝啬把溢美之词送给吴亚军,称她既有女人的细腻,又有男人的气魄。

  接下来的三年,龙湖年销售规模在400亿-500亿元之间徘徊。政策放宽带来的2015年楼市回暖期,龙湖完成销售545.4亿元。今年,龙湖销售目标设定在620亿元,并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完成了任务的62%,即385.9亿元。

  龙湖正站在房企第二梯队,会不会滑向第三梯队?吴亚军心里清楚外界的种种担忧。她曾经去向香港、日本的大公司取经,老板们送给她的告诫都是:“只要持续活着,公司就会做大。”

  吴亚军也因此笃信,成为一个穿越周期的公司,龙湖最终就会做大。

  在前不久的2016年龙湖境内投资者沟通会上,吴亚军详细解读了龙湖如何做“时间的函数”,她提到了龙湖的周期“三段论”:

  早期是扛周期,比如2008年,当时不知道周期多长,只能做最坏准备硬抗,只能做到龙湖存留下来;第二阶段是顺周期,比如2011年抢收华东,抢在行业前头,因为是主动做的,比第一阶段更从容;现在第三个阶段,不敢说逆周期,但可适时利用周期,跟周期共舞,吃到周期红利。

  站在所有人面前的吴亚军,全程带笑,说龙湖来到了一个很舒服的规模状态,“体量也够大,但没有大到难以掉头,转型也有资源和余地。”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