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百货业,厉玲是一个符号,她担任杭州大厦购物中心、银泰百货总经理的1993年-2004年,是中国百货的黄金十年;后来去过深圳万象城、北京华熙长安商业,2009年开始退休。时至今日,厉玲还是那么热爱行业,做事纯粹,说话犀利,自信、勤思、健朗。
她说被别人怀念是因为“没有停止过思考”,她说自己属于那个“头脑清醒”的少数派,更可贵的是,她至今还保有老派匠人那种迷之社会责任感,在该享受天伦的年纪,愿意用振聋发聩的声音为其热爱的行业继续发声。
历史需要传承,思想需要激荡。
从本月起,联商网和厉玲联手推出“厉玲半月谈”栏目,期待能给行业带去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厉玲:我们百货业这十年为什么停滞不前了?
1
04年我离开之后的十年 百货行业的变化不大
零售业是个很传统的行业,从它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传统并不意味着保守,零售其实一直在进步。互联网来了,我们就接招,再厉害的互联网也只是一种方式,我们要利用好它,零售业没必要慌张。
互联网出来之后,很多人认为我们百货行业很快会被干掉,因为太古老了,古老、传统就意味着保守。
前不久,和一位银行行长聊,他也是同样的观点。我就和他说:最先被干掉的应该是你们银行网点啊?为什么?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网银支付和转账又便捷,受互联网冲击应该更大。那么,你的网点有没有大面积关闭?他回答说极少啊;我说,当你的网点关掉50%的时候、零售商门店关掉10%才正常,你现在还没有关这么多,所以你不用担心零售业会被干掉。”
同样活着的传统行业还有酒店业,在我国,酒店业是最先改革开放,最先国际化的服务行业,它的规范化也是零售业学习的榜样。互联网到来之后,酒店业的发展形态更为丰富更具特色,“民宿”就是酒店业的创新形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酒店,“民宿”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满足旅人“过一天他乡生活”的诉求。与以往酒店依赖电话、传真订房不同,“民宿”更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订房更方便更快捷,海量的信息、立体的展示、真实的点评,与消费者的沟通友好且有效率,这就是典型的“酒店+互联网”。
一个是金融业,一个是酒店业,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都有参与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新浪潮中获益。
我从来反对互联网+,零售行业从来不存在“互联网+”,只存在“+互联网”。O2O为什么是Online to Offline,而不是Offline to Online,根本就是Online and Offline。现在做零售的人开始不相信自己一手创建的行业、对零售的未来没有信心,得了‘传统行业互联网恐惧症’,这是一种‘病态’,也是无知的一种表现。
我都在怀疑,这个企业到底是不是你做出来的?怎么会被人家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一帮小青年从来没做过零售,拿着个APP教你怎么做生意,按理说浸淫实体零售行业多年,那些百货店难道不是你做的吗,怎么会那么容易信别人的互联网+、电商?因为动脑筋勤思考的人确实少,一百个人里大概有十个会想。
百货店一直都是调整出来的,我93年做杭州大厦的时候,将杭州大厦定位为高端百货公司,后来又把银泰做成流行百货公司,通过定位的调整去适应商业环境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变,都是有方法的。
有一句话,我讲出来都觉得很难为情。从我04年离开百货业,这十年来整个行业进步不大。
1994年到2004年的确是中国百货行业的黄金十年。
之前,杭州只有一家“解百”。在这十年里,杭州百货业更加多样化,并推行连锁化,实行电脑化管理,百货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有了质的飞跃。这十年是发展的十年,是树立社会形象的十年。
2004年像是一个分水岭,之后的十年,大卖场、购物中心与专业连锁迎来了有效发展时机。对于百货行业来讲,除了网点多些,资本嫁接加快,你的货品和顾客满意度有多大提升呢?大家都去干嘛了,购物中心这块蛋糕反而被万达、万象城、大悦城等企业拿去了。
经济形势这么好,这样的十年恰好应该是变革创新和提升的十年,可惜没有企业认真在做,真正从内部管理、成本管控、新业态拓展去提升的企业很少,我们没有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也并不是说十年前就没问题,一些问题在十年前就已萌芽,只是后来全行业都浮躁了,就没有去调整,没有去做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