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王健林:14亿搞一场扶贫实验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4-21 12:27:41

王健林:14亿搞一场扶贫实验

王健林:14亿搞一场扶贫实验

  对于财富榜上的数字,王健林早已不挂怀。“扶贫”应该是他当下格外萦绕心怀的事情。在丹寨,他以14亿开启了一场新实验。

  2016年2月的最后几天,王健林去了五个地方。

  在欧洲的120个小时里,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将其《万达哲学》英文版作了全球首发;在牛津大学,他发表了题为《万达国际化》的演讲;在瑞士,他密集访问世界体育大佬,全面布局万达体育产业;在巴黎,他豪掷30亿欧元,准备投资开发欧洲城(Europa City)。

  然后,他匆匆回国,赶赴丹寨—一座位于贵州省的西南小城。那里有他牵挂的一场扶贫实验。

  2014年12月,王健林第一次来到丹寨,与当地政府签下了一笔投资10亿元的包县扶贫协议,被称作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他率领万达团队对这一项目不断进行考察、反思与纠偏,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并将10亿元的投资额追加至14亿元。这一次,他重返丹寨,颇有几分“督战”之意。

  扶贫挺费劲儿

  在当初那个投资额10亿的协议里,万达集团对丹寨扶贫的总构想是:企业包县,整体扶贫。

  王健林希望,以一个大型企业带动一个县,探索出一种扶贫新模式。

  他对扶贫有着特殊情结。早在1994年,万达就开始实施对口扶贫,截至2015年年末,万达捐赠现金扶贫累计超过50亿元,“在中国民营企业里面最多。”但是,“扶了20多年贫,也没有探索出成熟成型的经验。”王健林曾慨叹,扶贫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很费劲。

  他曾参与定点扶贫了两个村,但近20年的投入,村子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尽管人均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但王健林认为那是万达投钱的结果。他反思:一个仅依靠注入资金的扶贫,哪怕提高了人均收入,但受益的往往还只是部分人,很难做到普遍受惠。

  “之前我们没有找对路子。”2014年6月,在接受《中国慈善家》杂志采访时,王健林表示,“2020年正式退休之后,不排除我去承包一个贫困县,专门进行扶贫。”

  但仅隔半年,他即与丹寨签下了扶贫协议,包下了丹寨县。

  丹寨为多民族聚居地,位于黔东南,总人口17万余人,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3年,丹寨的贫困户有1.36万户,贫困人口达5.13万人,其中,84.78%分布在6个乡镇边远的深山区。据2015年丹寨《政府工作报告》显示,1988年以来,先后有八任贵州省长“联系”过丹寨。

  从2014年9月万达第一次与贵州扶贫办接洽,拿到8个候选县的材料,到最后敲定丹寨,仅仅用了70多天时间,显示出王健林一贯行事的雷厉风行。

  为何最后花落丹寨?王健林认为,“一来它的交通还比较方便;二来这个县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比较容易找准;再来我们高管告诉我说,他们县的领导积极有干劲。”

  2014年12月1日,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署扶贫协议,初期决定出资10亿元,在丹寨县实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创新扶贫模式。

  签约现场,王健林立下军令状:5年内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丹寨人均收入翻番。

  签约的第二天,王健林亲自考察,一天走访了丹寨的8个地点。

  家住兴仁镇烧茶村、靠低保过活的困难户龙绍芝,在自家院子里见到了这位神情坚毅的远客。两人闲话家常,龙绍芝一边看护小孙子,一边告诉王健林,她只是希望生活好点,在外打工的三个儿子能够回家。临走前,王健林塞给她一个红包。

  为了打好这场硬仗,万达成立了由集团高级副总裁牵头的扶贫领导小组,派驻一批优秀高管到丹寨挂职县乡两级领导职务,对其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待,并邀请国内顶级扶贫专家和产业学者,先后十多次赴丹寨调研。据介绍,一年内,万达内部仅这一项目的PPT就做了56版。

  在一年多的调研过程中,原先规划的路径悄然发生了变化。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