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 页 加为收藏

深圳,中国最大的山寨城市?

来源:南方网 时间:2009-04-11 14:38:20

“深圳的打球人口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关产业总量惊人,只要更新观念,打破瓶颈,这个行业就会以几何速度发展。”深圳高尔夫球协会秘书长张景纯说。他口中的“瓶颈”,指的就是公众对高尔夫球“贵族化”的解读。

被误读的高尔夫

高尔夫球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草地推球游戏,作为高尔夫历史见证和圣地的苏格兰圣安德鲁斯老球场就是一个公众球场。圣安德鲁斯整个小镇都属于高尔夫,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都会拿起球杆,走进球场。

国外的公众球场大多由政府规划建设,设计相对简单,没有豪华的附属设施和会所,收取的费用也相当低廉,你甚至可以看到球友自己捡球的画面,因为没有球车和球童。在美国一万多家公众球场中,打一场球所需费用一般不超过20美元。荷兰今年来甚至流行起农民高尔夫,农民利用自家牧场,组队打高球。在这样的球场里,你可能面对的障碍物便是日常牧场上的一切,包括一群奶牛和牛粪。

高尔夫到了中国,为何就摇身一变,成了奢侈的贵族运动呢?张景纯表示,追根溯源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大批海外商人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聚集投资,产生了巨大的高尔夫消费需求。

1984年,李嘉诚察觉此间的商机,在广东中山建设了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先天的高端定位,注定了后天的奢侈路线。由于大部分球场都是服务于来华投资的外商,因此大都实行会员制管理方法,除高尔夫球场外,一般还附属建设大量会所建筑,提供系列休闲娱乐以及会展服务,因此收费大都不菲。

由于准入门槛较高,近年来高尔夫消费人群的增加趋势放缓,加上去年的金融海啸,外国顾客、尤其是组团而来的韩国客人大幅减少。高球业界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公众高尔夫就是当中一条新的出路。据统计,自开业以来龙岗公众球场每年接待各类打球人数6万多人,日均160人次以上,而光明和云海谷公众球场的日均客流也在200人次以上,与国内18洞规模的球场相比较,人数可以说是最多的。

到底有多亲民?

打一场18洞赛(含球车球童费用),光明需630元,云海谷500元,龙岗460元。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7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870元,只要免交昂贵的入会费,普通市民每年来玩几次高尔夫,还是挺划算的。

丁酉伟,一家IT公司的经理。周五的下午,他本该坐在会议室里组织一场会议,但这次场地有所变动,改在云海谷公众高尔夫球场。“持市民打球证来打球,只要500元。虽然也不算太便宜,但是比起请客户喝酒谈生意,还是划算,而且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每月组织客户来打球,客户的反馈是“上档次”。

球童,是球场接触客人的一线员工。光明球场的207号球童是个从湖南来的小姑娘,她说,很多白领早上6点起来开车来打球,打9洞后,洗个澡后才去上班。“他们就是冲着早场的优惠来的。”

陈伟新,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近年来一直关注本地高尔夫运动公众化发展趋势。他说,公众高尔夫应当包括造价比较经济的正规球场、结合游憩公园的非正规球场两个档次,与原有的会员俱乐部共同构成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高、中、低三个档次。深圳近期公众高尔夫的发展重点放在中间层次。

中间阶层,是三家公众高尔夫球场的主攻消费人群。何海兵介绍,来消费的不同阶层的人士真正代表了“公众性”:大老板阶层、小老板阶层(个体和私营者)、专业爱好者,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工薪阶层。“本地很多青年骑着摩托车就进了高尔夫球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龙岗公众高尔夫球场工会副主席高屹说。

看着来龙岗练习挥杆的大学生和更小的孩子,何海兵想,要让每个中国人都有能力打高尔夫球,是不可能,但在深圳,复归高球运动的“苏格兰牧羊人本色”,这毕竟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想法,虽然公众高尔夫还面临着一段继续“向下”的路程。

把艺术家送上流水线

记者·罗小敷 实习生·李颖娟 摄影·孙炯

作者:  责任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