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从八字桥沿着同心路走十多分钟,即可抵达该司令部旧址。但在当时,中国军队攻克这1.4公里路程艰苦异常。
潘世华是523团一名士兵,他回忆,当天从早上4时到晚上10时,日军从水陆不断炮击我军阵地,上海到处是大火。“日军暗枪眼很多,火力非常猛,攻过去之后,牺牲了一排人,连长曹英带队的4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数次猛攻不下,中国军队以精锐之87师、88师为主力再度进攻。
唐磊说,然而从步枪到大炮,我军几乎每种装备都明显不如日军。更要命的是,大部分中国士兵缺乏与装甲部队和炮兵的协同训练,他们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炮火。
老兵陈怀礼回忆,我军反攻时来不及剪断日军设置的障碍物、铁丝网,许多士兵就扑在铁丝网上,让后面上来的战友们踩在身上,冲入敌阵。
521团团长陈颐鼎率部围攻大公纱厂,但两天未奏效,“我们武器太差,啃不动敌重点工事”,陈颐鼎生前对儿子陈万中回忆。
第9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对此痛心疾首,他在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中说:“如对日司令部一带各目标(炮兵)命中甚多,因无烧夷弹,终不能毁坏。”
拉锯之下,八字桥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8月23日,苦苦支撑的日军终于听到其援军在小川沙、吴淞口登陆的消息。
但与阵地共存亡
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汇流处,为沪、宁通海门户。
唐磊介绍,获悉日军登陆情况后,张治中迅即调动部队反击。陈颐鼎受命率部在黑桥宅、陆家桥宅一带布防,此地距离长江最近处只有1公里。
陈万中介绍,父亲回忆,敌每发动一次进攻,必先进行十至二十分钟的炮火袭击,第一线的简易工事多被击塌,营长以下各级军官非死即伤,战士伤亡近千。不得已采取两线布置,第一线只留少量观察员,其余人员撤至第二线。
老兵李纯浩亲历此次反登陆战,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炸得我军“找个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日本人死得多,汽车都拉不完,可我们死得更多,战场到处都是死去弟兄们的尸体,担架队也上不来,伤员没办法送下去,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慢慢等死,听着他们的呻吟,真是心如刀绞啊。”
在与敌坦克对战时,李纯浩描述,因为没有反坦克武器,日坦克上来,只能“人绑上手榴弹去炸”。
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见证了这一幕。在他的镜头下,一位中国士兵在同伴帮助下,正将12枚手榴弹集束往身上绑,图片说明:“他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钻到日军的坦克下引爆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