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众多“士”中,张仪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苏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六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同盟对抗秦国。张仪却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齐楚燕韩魏亲近秦国,组成了反方向的合纵组织。
张仪的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秦赵楚齐是强国,是“发达国家”。要说动他们中的三个国家向同一序列的秦国俯首称臣,谈何容易,但张仪办到了。他和苏秦一样,都是战国时代的奇人。
如果由此认为张仪是个天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张仪刚出山时表现很不理想,方向不明,目标不清,备受挫折。这也不奇怪,任何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结束学习走向社会后,都要经过一番摔打,不可能一开始都是满堂彩。
经过几年的摔打,张仪开始成熟了。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知道其它诸侯国都不是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只有雄心勃勃的秦国才能为他提供政治舞台。
张仪的机遇也很好。
这时秦国的国王仍是秦惠王,就是杀掉商鞅的那位太子。苏秦前几年去见他的时候,秦惠王拒绝了苏秦。而现在张仪去见他时,他却很痛快地接受了张仪,授他以官爵。
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其实张仪和苏秦一样,对秦惠王推销的都是一套东西——连横,即拆散其它大国的联盟和合作,各个击破,兼并天下。秦惠王之所以否秦而留仪,应该是基于战略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