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解密:日本是怎样将“琉球”夺走的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9-21 12:31:57

  李鸿章对于何如璋的强硬颇有点不以为然。之前,何如璋曾给李寄过一函,其中称:“如璋熟知中国此时决非用兵之时,即虑日人,亦我天恩宽大,必不因弹丸之地,张挞伐之威。口舌相从,恐无了局。然无论作何结局,较之今日之隐忍不言,犹为彼善于此。即终无了期,而日人有所顾忌,球人借以苟延,所获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灭琉球,练之为兵,驱之为寇,转恐边患无已时,斯又度时审势,反复踌躇,而以为不得不言者也。”

  李鸿章接信后,尽管其在复函中也痛斥日本“阻贡不已,旋改年号;改年不已,复欲锁港。无理已极!”但他又认为,“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 ,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在交涉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何如璋致函总理衙门,提出“上中下”三策:一是遣兵船责问琉球,征其入贡,示日本以必争;二是据理言明,约琉球令其夹攻,示日本以必救;三是外交辩论,或援万国公法以相纠责,或约各国使臣与之评理。总理衙门在征求李鸿章意见时,李鸿章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暂时可用第三策应付。

  清廷的妥协主要还是因海军刚刚起步,外购军舰尚在询价当中,无力承担起对琉球的保护责任,对于日本的举动,当时能采取的方法也只能是外交羁绊。事实上,日本在1877年至1878年的国内政局也极为混乱,先是西乡隆盛在萨摩藩发起叛乱(史称“西南战争”)最终失败战死。次年,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被人暗杀。可惜的是,清廷当时连一艘巡洋舰都没有,因而也就未能抓住这短暂的机遇。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