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10月,3名衣衫褴褛的海外客匍匐在总理衙门的门口痛哭不已,引起了众多过路人的围观。他们是谁呢?原来是做了“亡国奴”的琉球耳目官毛精长等3人,他们在国王尚泰被日本人掳走后,历经千辛万苦前来母邦求援,以“尽逐日兵出境”,但在他们的痛苦哀号声中,他们的母邦却无能为力,事后只能发给他们300两银子作为川资,让他们设法自行回去。求助无望下,琉球国使者林世功悲愤自戕,希望以死来唤起母国的关注。
林世功曾留下一份“以死乞师”的请愿书,情极可怜:“琉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谨禀,为一死泣请天恩,迅赐救亡存国,以全臣节事。窃功因主辱国亡,已于客岁九月,随同前往进贡正使耳目官毛精长等,改装入都,……泣念奉王命抵闽告急,已历三年,敝国惨遭日人益肆鸱张,一则宗社成墟,二则国王世子见执东行,继则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请救所致,已属死有余罪,然国主未返,世子拘留,犹期雪耻以图存,未敢捐躯以塞责,今晋京守侯,又逾一载,仍复未克济事,何以为臣?……”
林世功自戕后尚有后话。十余年后,江西名士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甲午之役,有奏请缉奸细者,言其人住南城外羊肉胡同,谢姓。廷寄命给事中唐椿森缉拿之。唐至,令军役勿遽,先捡其来往书札,则琉球遣臣来救于中朝者,流寓京师十二年矣。每岁皆有表文,而总督不为达,其旅费则琉球遗民倾助,流离琐尾,备极可怜。”由此看来,这位谢姓人士并非“奸细”而是琉球使臣求助团的成员,没想到流落京城街头巷尾十余载,实在可悲可叹。
从地图上看,琉球群岛像弯曲的胡子一样散布于东海,距中国浙江、福建约千余里。《隋书。流求传》中将之称为“流虬”,其中就颇为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地理形状。中国古代出海打渔的渔民,对这个海外大岛多有提及,其名字也因各朝而变化,或作流求,或作琉球,《元史》中也称之为“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