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之前的近十多年里,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速不到1%,并多次出现负增长,日本零售业态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间百货店市场规模整体下降了29.8%,大型超市大幅度萎缩达到28.2%。
而在这十年当中有所发展的,首先是便利店,另外是药妆店和无店铺销售(包括通信销售和网络销售)。从各业态坪效来看,便利店以140万日元/平米的数值高居各业态榜首。2012年日本零售连锁企业排名前10位企业中,便利店企业占据5席,其中7-11名列榜首。
纵观日本小型业态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反映了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也将给中国的零售业转型带来一定启示。
不断开发和完善新产品和服务
以7-11从商品到服务的转型为例,最开始店铺只是个迷你的小型超市,然后再提供品类丰富多样的快餐食品,同时不断扩充各项方便于消费者的服务内容。这些尝试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生活便利性需求的变化。
在日本7-11,快餐和每日配送食品占到门店零售额的38.3%,店内的快餐食品,都采取自我开发的方针。总部的开发团队的员工人数将近150名,并组成了集便当供应商、料理专家为一体的团队协作。以快餐为主,不断进行商品的更新,卖场让人耳目一新。店铺商品约2800品种,其中每周推出的新商品数将近100种,每年更新商品数约70%。
目前,在日本的便利店不仅能解决一日三餐之,诸如ATM取款、打印、缴费等各项服务都能在便利店实现。通过对众多来店顾客进入便利店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购买商品还是主要原因,占89%,但同时还有其他目的(如厕、ATM取款、打印、缴费等)的也占80%,其中只是单纯购买商品进入便利店的只有20%。
近期的便利店,为了满足老龄顾客群的需求,推出了送货上门的业务。门店专设小型配送车,针对一些畅销常用的商品品种提供针对送货上门的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龄顾客就是非常方便的举措。
有限的卖场空间推陈出新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单店面积在110平方米左右,SKU数在2500品左右,平均客单价能达到46元,坪效在9万元以上。店铺销售的死敌是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缺货,卖不出去的商品却占据很大的货架面积。所以,有必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精准分析,增加畅销商品,加速新商品的导入,才能给顾客带来更满意的商品体验,从而提高来店频率,增加销售额。
同时,撤除滞销商品,可以帮助减少不良库存,从而减少降价商品的比例,品类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整体利润的提升。这需要对每日的POS数据进行彻底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行订单量的预测并进行合理下单。
根据商圈特点进行差别化
为了利于竞争,小型零售企业已走向专业化。很多小零售商都采用专营店的方式,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经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同样较好地生存了下来。
以大型购物中心为主业的零售巨头永旺自2005年开始发展与便利店同等规模的小型食品超市业态“MyBasket”为例,目前已发展到450个门店,并实现了单年度的盈利(截至2014年4月)。这是以人口的城市回归和老龄化为背景的新业态的尝试。虽然从外观来看类似便利店,但店里多以米、生鲜等食材为主。
顾客多以居住在附近的年长人群为主,价格也远低于便利店。借助永旺集团整体的采购能力,可以通过“低成本”集聚小商圈的方式实现低价格,和便利店适当地实现差别化,而小商圈的便利性与社区体验这些非价格竞争优势则是大店铺所难以提供的。
从全球零售行业发展趋势看,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和英国特易购等零售企业在本土都积极拓展卖场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业态。虽然小型业态在各国的定义有所区别,但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定位和经营模式适当差别化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取胜。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多数零售企业尚未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店铺经营模式,无论发展哪种经营模式都需要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适当在同业内进行差别化,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开拓才可能有长远发展空间。(稻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