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9个关键字解构手袋 —— 胡为一,《集结》(2015)
记者:您何时开始关注工匠精神?
郑志刚:工匠精神最基本的意思,每个人都是工匠,都可以去创作东西,让这个世界更美更好。作为一个人,他出生时被赋予很多东西:我们在小时候,很自然而然地可以把心里所想的绘画出来,但现在人们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忙于工作,这个角色有时让你忘掉自己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喝杯咖啡,看看展览,去反省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工匠,这一生是在搭建一个东西,去享受一个旅程。
记者:您在2012年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这四年来,您觉得自己做得最重要的选择或决定是什么?这个选择或者说决定,对实现您的梦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郑志刚:谢谢你们给我这个荣誉,我自己不敢当。对我来说,2008年创立K11的时候,主要是想做一些社会的创新,我带了一种新形态的美术馆、博览馆、零售的新概念到香港和中国内地,希望把艺术推向大众,进行文化艺术的教育,同时可以孵化中国当代艺术。2012年之后,我们和国际的美术馆做了全方位和深度的合作,美术馆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铺开,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我希望可以搭建一个新的中国艺术生态给新锐艺术家、策展人,也可以给普罗大众去享受艺术,也希望这个生态可以连接到全世界。
记者:现在中国年轻人对艺术的理解有什么样的改变?您认为艺术将怎样推动年轻人的发展?
郑志刚:我发现更多人去感受周边美的东西,譬如自己手工做的东西,小小的东西也有艺术感,有品位。这几年,社会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我感觉现在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任何边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国际的理念。譬如“80后”艺术家,他们的语言是原创的,也是被全世界所好奇的;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美学也是非常国际化的—这值得自豪。没有任何标签与定义,艺术家也不需要任何标识;跨时空的艺术平台,是现在的趋势。
▲ 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9个关键字解构手袋 —— 王浩然,《半梦半醒》(2010)
记者:您怎样看和“K11”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您怎样看待“年轻的力量”?
郑志刚:有很多有创意的人—我们需要他们持续地创造,需要凝聚力量,成为一个群体。对个人来说,艺术家本身也需要去感恩,去看到远景,不要被市场影响,持续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对艺术家来说,心态很重要,要保护创作的清泉。
记者:很多人定义你是年轻人的引领者。
郑志刚: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有没有效。我的远景是做社会的创新,最后看,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才是最重要。我只是一个参与者,未来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原创的文化出力。
记者:放眼当下与未来,您觉得“国家精神”被赋予了什么样新的内涵?
郑志刚:“国家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精神,这就是一种软实力。
(来源:生活月刊 作者:Dao YT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