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上海光明集团副总裁:供给侧改革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实践课题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7-05 18:55:12

  葛俊杰(全国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

  当前,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正面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持续低迷的影响。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在世界需求侧市场上的定位,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瓶颈,引领市场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深度结构调整的特征: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另一方面,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综观全球与中国经济当前表现,可归纳三个特点:

  1、中国经济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遭受来自各方的挑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成本上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需要企业寻求新空间、新平台、新理念,并做出战略选择。

  2、中国未来经济不可能持续保持过去10%以上的增长,以前高增长的生态环境与发展过程不具有可持续性,原来靠基本建设、房地产、汽车工业、低端出口拉动实现的两位数增长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低端出口提高附加值,促进基本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整体上受国际市场有效需求萎缩影响,面临“四降一升”的局面,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是供给结构错配问题造成的。

  3、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些机遇和优势,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原来人口红利、成本红利等已经消退。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它的比较优势来调整产业结构,使这些选择符合它的比较优势。我国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该去发展那些自身有优势的产业。

  在全球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自然成为全球经济、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世界各国都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需求侧市场上的定位。中国政府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角,是推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主体,其根本目的是从生产端入手,重点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促进企业成本降低,并通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选择

  处在供给侧的制造企业、零售企业及其他关联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及时把握市场环境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选择。

  1、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互联网经济、个性定制、品牌消费、全球资源配置时代。在这种环境中,全球在变小,市场在变大,企业在变难,世界在交融。特别是互联网解决了供需之间在物理概念上的突破,加速了新模式、新品牌、新产品的流通和交流。经济全球化下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已让消费者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促成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下降,企业、产品、品牌和业态的生命周期都在缩短。原来靠一个产品、一个品牌,靠大批量、大规模打天下的模式已经不可能了,个性定制则成为必然。因此,这种全要素流通环境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从事消费品行业的企业而言,有很大必要性。

  2、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成熟市场和过剩经济时代。中国零售业当前的同质化问题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同质化,也体现零售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远远落后于消费升级的需求,这是供给侧的问题。过剩经济不能仅理解为是钢铁、水泥、玻璃的问题,中国消费品行业的制造业也相对过剩,如乳业、饮料、酒类,等等,有的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十分严重。欧洲、澳洲、北美等全球的食品制造业基本都过剩,但产能过剩并不意味就没有市场,关键是需要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满足社会需求。以日本牙签为例,日本牙签分S、M、L号,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可见市场已经达到非常细分的程度;同时,欧洲成熟市场最近出现的许多创新业态,也说明不是没有市场,没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场供给。所以,在成熟市场和过剩经济时代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是不断创新。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供给方式,或者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应对未来的快速变化的市场,一定会遭到市场抛弃。

  3、全球经济已经进入融合经济和组合经济时代。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技术革命推动了全球企业革命,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把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激情、服务、创新都联在一起了。在国与国没有边界、要素全球流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下,整个社会生态发生了变化,企业间需要开放、包容、组合和融合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共存的共享经济模式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态。供需双方必须以互联网精神和思维为核心,打破围墙,联合起来,开展流程再造、架构再造,构建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企业要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区域单打独斗、独占一角已经不可能了。

  4、消费升级和服务消费时代来临。企业创新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希望服务、产品、业态、品牌能够让消费者接受,而实际上企业在产业升级、品牌升级、服务升级、业态升级上没有同步匹配。笔者最近考察了荷兰、意大利和澳新地区零售业态转型问题,对荷兰的“缤纷菜市场”、意大利的“吃在意大利”的业态和模式,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店面400-500平方米、生鲜方便食品比重达60%-70%以上的独立零售商印象深刻、很受启发,而国内零售商同质化相当严重、与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远远脱节,传统商业特别是大型零售商亟需开展商业模式转型,以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消费需求。事实证明,我国当前阶段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与服务也跟不上,创新严重滞后于需求,导致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总体出现错位。当前我国呈现的主要现状是:不缺规模缺结构、不缺速度缺质量、不缺需求缺供给、不缺便利缺个性、不缺产品缺创新。国内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因为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导致大量“中高端购买力”持续外流,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仅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就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中高端购买力持续外流,既折射出国内民众消费潜力巨大,也折射出我国制造业、零售业发展状况无法满足消费升级的要求。

  5、产能过剩、库存庞大、效率低下,成本过快上升,产品和业态同质化十分严重。当前国内融资成本比全球高,原料成本也比全球高,例如国外食糖吨成本仅2400多元人民币,而国内食糖已经到了5500多元人民币。成本过快上升,已经透支了中国经济未来,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和食品制造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一些低端产业已经转移出去,而中高端产业却还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转型升级,导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没有融合和协同发展。

  6、我国企业的软实力和创新能力与全球差距拉大。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早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市场已不分国别、没有围墙;而作为不创造财富、只是分配财富的资本市场要发展,更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重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软实力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投入,尽快缩短与全球企业创新距离。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创新,国内市场将让渡给全球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理论命题,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实践课题,是企业长期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企业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性与长期性,企业必须要把握趋势、做对趋势、量身定做、个性研究、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是一项短期应对性工作,而是企业必须长期思考和推进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是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