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亿从哪里来 」
从2012年起,格力连续三年每年增长200亿元,2012年营收1001亿元,2013年1200亿元,2014年1400亿元,几乎是踩着小数点完成任务,被业界戏称为“董明珠式增长”。按照董明珠的目标,2018年格力要实现2000亿营收,也就是未来三年内再造一个格力。在外界看来,这几乎不可能。
营收跌破千亿,2000亿目标依然有效!有人等着看笑话,董明珠却不着急:“2000亿、3000亿都有可能,还有三年,急什么?今年要做1200亿也不难,我把价格涨回来就多加近200亿。”
除了空调值1000亿,到哪里再找一个千亿产业?手机,新能源,还是智能装备?
在董明珠看来,这三块任何一个都不次于空调,“手机一年几亿部的市场,空调才几千万台。还有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每一块都是一个行业,任何一块发展起来规模都不次于空调。所以你说2000亿有没有可能?”
但是,新的市场是否属于格力?
在外界看来,这三块都不是格力的菜。格力手机定价高端,直面苹果、华为和三星,但格力在硬件上没有核心技术,芯片和应用格力都没做过,又没有像乐视一样从内容入手布局上游,在手机市场缺乏竞争力。
本来家电多元化是最适合格力的,海尔、美的走的都是这条路,但格力除了空调其他品类毫无建树。2015年格力977亿元营收中空调有837亿元,占了85.7%,生活电器只有1.56%,其他业务占2.75%。
晶弘冰箱做了多年一直没做起来,小家电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拖累,直到2016年才发力做大松品牌,董明珠亲自为大松电饭煲站台。但为时已晚,美的小家电已经做到350亿,格力现在才发力,要赶上美的希望渺茫。
跳出家电业,更大的市场是智能装备,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是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机器换人的工厂还只是一小部分,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董明珠说:“十年后格力是世界一流的智能装备公司,未来空调也要装入到智能装备产业中。”2015年格力在珠海成立了智能装备子公司,不过目前规模还很小,产品主要是卖给自己。
智能装备未来能做多大?这取决于格力采取何种路径切入,如果还是“自主研发”,将失去宝贵的先机。海尔收购了GE家电,美的收购了东芝和库卡,千亿级企业要想增长,收购的外延式增长无疑是一条捷径。格力手上有800亿现金,为什么不早点动手收购?
在董明珠看来,真正的创新不是合资也不是收购,真正的创新是自主研发。
在今天这个跨界的时代,董明珠的思路太另类了。虽然格力正准备收购珠海银隆,但和格力账上的800亿现金相比,一个银隆显然不够。为收购银隆,格力已经停牌3个多月,交易的复杂程度出乎市场预料。
格力电器副总裁、公司董秘望靖东解释说,停牌延期是因为银隆有20多个股东,做起来比较复杂,谈判的压力也比较大。望靖东承认,依靠空调来实现千亿目标确实有难度,而银隆切入的新能源市场正是格力需要的。望靖东在5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说:“银隆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这两块前途非常好。格力收购银隆后首先技术上可以协同,银隆有电池,格力有电机电控技术,另外格力的模具和自动化装备也可以输出到银隆,此外格力多年来积攒的成本管理、市场管理能力和格力品牌都可以助推新能源汽车。”
看来格力对新能源市场寄予厚望,不过银隆2015年营收才30亿,离千亿目标差得太远,花100亿去买,值吗?
董明珠说,值!“格力做了20多年的空调也就几百亿,我们用三年时间翻了一倍,这个有什么可考量的?”按照她的说法,格力要的技术就是银隆的电池技术,“现在的电池6分钟充满,电池寿命能到10年20年。这技术靠不靠谱?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跑的铛铛车用的就是银隆的技术。它的股权结构复杂不复杂我不管,我就冲着这个技术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