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电竞争
卖家电的都是竞争对手
记者:国美在去年提出每一个人都是CEO,为什么?
杜鹃:这是对大家一个正向的激励,如果你有新的想法、好的想法之后,公司会提供给你平台,想法在完善之后,公司会匹配一些资源支撑你去实现想法。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CEO,是公司每一个人以CEO这种责任感、心态、状态去做事。
记者:去年提出蜂巢式变革,是不是企业因为一些内部问题更需要变革?
杜鹃:也不是,有了蜂巢变革会比之前好一些,因为它相对独立,因此跑得更快,完全在母体之中会比较臃肿。
记者:目前国美集团的治理架构是怎样的,公司的发展战略是由哪个层级作出的?
杜鹃:我们这么多高管,大家一起商量来决定。
记者:在家电零售领域,国美把谁当做竞争对手?
杜鹃:卖家电的都是竞争对手,这个市场要么它卖要么我卖。
记者:能够形成PK局面的对手呢?
杜鹃:那就看谁卖的多就是谁呗。一个是能不能刺激市场的增量,第二是现在“蛋糕”就这么大,谁的多你就得抢谁的。
记者:如果具体到苏宁、京东这两家,国美电器跟他们相比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杜鹃:同行之间,我觉得不要公开去评价这些,不太合适。
因为有很多企业的经营层面,是只有我们自己能看懂和读得懂的。如果媒体在不是很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简单去评判,我认为不妥当。
我就单说国美的优势,我觉得它非常务实,在大家盲目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国美守住了自己的零售行业。就是说,我是最懂零售的,我就要把我的零售做得最好。不忘初心,国美一直在做这个,并且比其他人做得好。
国美还有很强的创新基因,家电领域很多的模式都是国美开创出来的,一直没有被超越,其他的企业在国美发展缓慢的时期也进行过一些模式上的创新,但这些模式是不是成功?不好评价。国美的模式一直是成功的。
谈公司发展
前面有人,就是压力
记者:国美电器3月底发布上市公司部分的2015年年报,销售收入增长7%,纯经营净利润增加19.9%,对于这份成绩单,你满意吗?
杜鹃:业绩能证明很多实体店、互联网企业都在亏损时,国美还能实现盈利,从财务数据来说是积极的正向的。但是从企业经营发展来讲,财务数据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你的企业能不能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有没有提供给消费者产品与服务,这是我们更关注的。
可以说国美一直处在“居安思危”状态中,所谓“居安”是指国美一直在盈利,而“思危”指今天的盈利并不代表今后能够持续的盈利,所以今天还需要做改变,这几年国美一直在追求这种改变。
记者:你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如果我们发展太慢,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这种危机感从何而来?
杜鹃:昨天晚上跟人吃饭的时候,别人还在说我“你怎么老往上看啊,你后面还有这么多人呢,为什么老是要去跟那些‘通吃中国’的人去比呢,老是这么挑战自己,你不得累死?”
我自己是一直觉得,做企业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这种危机感,很难成功。
记者:“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这句话有没有所指?挤压的力量来自哪些方面?哪一家或者是哪几家?
杜鹃:没有所指。我跟你说,今天是这几家,明天就是另外几家。你要是持续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你就永远要做最优秀的,最卓越的。换句话说,只要前面有人,我就觉得是一种压力。
谈个人生活
初心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记者:你在国美工作的初心是什么?
杜鹃:很简单,就“家庭幸福,事业有成”这八个字。我之前给很多商学院学生分享的时候,大家都好奇,成功的人士背后是不是有很多跟常人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其实是你在遇到一件事或者在做一个判断时,内心、头脑是不是很清晰地坚持一个东西,越简单越好,想得太复杂往往倒不那么坚定了。
记者:在这20多年里,你的心态有没有发生变化?
杜鹃:没有。作为一个人来说,家庭很重要,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环境中,家庭在个人生活中的比重会比男同志要更大一些。但也应该要有事业,一个人要是没有事业,你的生活也不是很完整。
记者:你一天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
杜鹃:早上起来在电视和手机上看看新闻,稍微处理下文件和邮件,九十点钟到公司,一直会待到晚上。在公司就是开会、找人谈话、对外谈项目。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事,我们看了很多投资项目。这些项目是与国美今年战略核心相关的,能和我们匹配的市场上不同类型公司。我们能帮他们很快上规模,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内容。
记者:去年整体经济形势不好,关于企业发展,你的压力大吗?
杜鹃: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压力。因为每天都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行的。
记者:你的工作感受是什么?
杜鹃: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奋进的团队,创新的基因在国美身上还是有的,比如去年的微店,在中国是一个创新。在一个传统企业里,有很多闪光的东西。
记者:之前有报道说你经常去实体店考察,现在还经常去吗?
杜鹃:经常去,我们每一个高管每个月都要去。既去国美的店,也去其他的店看,小到产品的服务、标识、产品的展示、人员状态、顾客购物的流程等细节,最终还是看消费者如何更愿意来逛店。
(记者 张泉薇 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