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商务部组织的外贸创新驱动转型调研活动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向新浪财经谈起了关于格力的制度建设、人才流失问题以及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同时,谈及个人,她直言“我很幸运能遇到格力这个平台让我展示。但是格力更幸运遇到我,(不然)格力早就关门了。”
能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是制度建设
“格力自成立以来到1995年,要真正清算账面,其实还是亏损的。”董明珠坦言,直到1995年,格力建立了独有的筛选分厂管理模式,即对所有外协外购的空调零部件进行100%的全检,格力才扭亏为盈。
董明珠认为,正如诺基亚的倒闭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好的企业最后落脚点不是技术。技术只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
制度建设虽然为格力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并非是完美的。更重要的是,制度本身需要不断坚持和完善。
2001年格力筛选分厂厂长收受贿赂,与销售人员勾结放入不合格的产品,最终大量批次的产品被下架。董明珠当时立刻进行干部整顿,力求打通所有员工与上层的联系通道。她还提到,自己上任董事长第一年螺钉耗损量7000万,今年耗损量仅200元。“其实(就看你)敢不敢管,愿不愿意管……所以我说格力更幸运遇到我,不然早就关门了。”
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董明珠对于制度的坚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到2003年,格力销售量首次突破100亿。谈到此,董明珠拿起手边电话笑言,“现在的我轻松多了……只需要解决小问题,小问题都没有哪儿有大问题。像我昨天还处理了一个员工下班被困在办公楼出不去的问题。”
不挽回主动提出离职的员工
去年格力围绕“挖人”问题与美的隔空对话,备受媒体关注。董明珠并不否认格力的人才流失,但谈到人才流失话题,仍然显得些许激动与愤怒。“能被高薪挖走的人,再留也是留下躯壳”,她说。
2001年董明珠升任做经理后,第一个被她免职的就是一位利用职权换取自身利益的博士后员工。“当时许多人都劝我挽留,但我认为,什么是人才?道德决定你是不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