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特殊的人。”这是香港地产大亨郑裕彤的长孙郑志刚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
怎样“特殊”?在交换名片时,郑志刚执意要给两张,一张写满了他在家族产业中的多个头衔: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联席总经理,新世界中国地产、新世界百货中国、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另一张则写着一个他更在意的身份,K11艺术基金会创办人兼主席。37岁的郑志刚,不仅觉得自己的身份特殊,更认为自己不依靠家族独自创业的历程、创业的领域以及创业的收获,与不少人心目中的“富三代”形象相比,很特殊。
作为创业者的郑志刚,谈起自己的经历眉飞色舞。郑志刚目前每月有一周时间在内地,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北京。“我非常看好内地及内地市场,接下来我要把K11中心延伸到许多内地城市。”郑志刚踌躇满志。
从香港“火”到内地
2009年,从瑞士银行回到新世界集团任职3年以后,30岁的郑志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艺术购物中心——香港尖沙咀K11艺术购物中心,除了很多第一次登陆香港的品牌商户之外,香港K11还展示着13组价值上千万港元的艺术品。K11在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并且收入比整改前翻了3倍。根据2015年的财务报表,香港K11的出租率接近100%,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
在香港K11取得成功后,郑志刚开始布局内地。2013年6月,上海K11正式开张,并一次又一次地引发了上海热潮。2014年3月,上海K11举办了莫奈画展,异常火爆,为期3个月的展览展出了52件印象派大师的作品,观展总人数达到35万人次。其收入不仅包括门票,还包括近800种与展览相关的衍生产品,展览期间商场的营业额也增长了20%以上。尝到了甜头的上海K11,在2015年11月又推出了“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又一次吸引到近20万观众。根据统计,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平均每月的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
上海K11的成功也让郑志刚对未来的内地市场充满了信心,他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10到11个城市再开16个K11项目。
很多人将K11的成功归纳为艺术与商业的简单结合,在香港K11开业并迅速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之后,周边也很快有了许多模仿者。郑志刚认为,他们并没有看到K11真正的精髓。“他们只学到了皮毛,以为摆几件艺术品在那里就可以吸引人流,却看不到我们在背后所做的大量工作和积累的底蕴,好的硬件我们有,但是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力量,这是我们比其他模仿者强的地方。”K11拥有的艺术团队是郑志刚颇为看重的力量,“我们的灯光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来调的,不是随随便便布置的。”这种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精致追求可以说是K11在运营架构上与其他购物中心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