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双赢
谈及创建K11的最初设想时,郑志刚说:“我对艺术一直很有兴趣,很想推动现代艺术给大众欣赏。2008年时我觉得零售业非常同质化,从我们收集的VIP顾客数据里也可以看到,顾客越来越年轻,而且开始对一些过去固有的商业模式产生厌倦。我学过艺术,也热爱艺术,就想把艺术的大众化推广和商业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香港的K11。”25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是K11的目标客户。“因为他们对新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想象力。”
“把艺术推向大众”,在郑志刚的概念里,这样的目的让K11不仅是一种商业创新,更是一种社会创新,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双赢,“这种双赢才可以让这种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志刚眼中的K11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购物中心,而是一个可以让顾客充分感受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购物,也可以欣赏各种现代艺术品,还可以在都市农庄等景观中感受与畅想。
↑K11内景
尽管莫奈画展等大师作品展览吸引了公众最多的注意,但是把西方顶尖艺术品带到中国并非郑志刚对于K11设定的全部艺术表现模式,他的愿景在于把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因此,越来越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出现在K11内。“希望以后K11可以变成当代中国艺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软实力符号,让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让中国人在其中找到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创出来的品牌。”
为了更好地让艺术推广和商业模式相结合,2010年,郑志刚创办了K11艺术基金会,通过K11购物中心的盈利来支持基金会运作,通过基金会运作各种展览,再吸引购物中心的客流。“基金会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艺术搭建一个生态平台,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社会大众,促进新一代艺术家和新一代公众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希望通过K11和新一代共同成长。”
厚积薄发的创业
如此看重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这个身份,既是因为郑志刚热爱艺术,也因为在这里,他是一个创业者而非继承者。郑志刚14岁时去美国读书,4年以后考入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
结束大学生活后的郑志刚,先后加入了高盛和瑞士银行这样的顶级投资机构,他把这一切经历都看做是日后帮助自己能在商界独当一面的学习与积累。直到2006年,郑志刚选择回归新世界,但他并没有待在香港,而是来到了新世界中国地产位于北京的管理中心,在这里,他担任决策者副手的角色。“我感觉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我可以了解内地文化和内地人的做事方式,也可以练习我的普通话,内地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没有外界感觉的那么复杂。”郑志刚说。
如今,深深打着郑志刚个人烙印的K11越来越为人所熟知,作为创业者的郑志刚也有了越来越厚的底气。回首自己的创业经历,郑志刚认为,“失败是为后来的创业成功积累的最好功课”。(经济日报 记者 陈学慧 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