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绘系列卫星2颗,用于军事地图测绘。精度达到2m。轨道高度500千米,二者是一个组网卫星。
实践系列卫星4颗(实践-9,11-02、11-03、11-05),用于空间环境探测,主要对宇宙射线进行探测。因为可以对光谱进行分析,因此也有可能用于检测弹道导弹升空。海洋系列卫星1颗(海洋2A)用于侦测海洋。实际上目前中国运行的海洋侦测卫星至少38颗。
实验系列卫星1颗(实验4)用于地球地形测绘
资源卫星两颗(资源1C和资源3A),前者用于光电侦测和SAR侦察,后者用于地形测绘。其中资源1号卫星重访周期26天,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778千米,分辨率19.5米。
环境系列卫星(环境-1C)用于SAR侦察。
心眼卫星和蜂鸟卫星各1颗,用于海洋检测。
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高分系列卫星1颗(高分-1),用于光电成像,轨道高度645千米,轨道倾角,98.0506°,使用2米分别率并且镜头侧摆是,重访周期为4天。后来又发射了1颗高分-2,精度达到了亚米级,位于轨道高度600千米X630千米,轨道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重访周期为5天,镜头侧摆能力增加到35°。今年高分-8在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未来计划还要发射高份3到7号卫星,最终形成8颗高分系列卫星在轨。
高分-4号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光电侦察卫星,工作在高轨道,分辨率50米,高分5、6、7则为高分辨率光电成像卫星。
风云系列卫星1颗(风云-3C),用于气象侦测。
这些卫星的存在每年以20颗左右的速度在增加,给中国提供了持久持续的对岛链的监视能力,其中遥感系列卫星中的SAR卫星和高分系列的分辨率在10米以上的卫星可以提供大范围的粗侦测,而高分-2号,尖兵系列这类卫星则提供精测。
有了侦察图形后,还需要实时传输信号,这需要突破两个瓶颈,第一是超越地球曲率将信号传输到地面站,第二是使用通信卫星传输
完成第一个步骤中国目前发射了三颗天链1号卫星,组网工作在3.6万公里的高度,能够对200公里以上、2000公里以下的空间全轨道覆盖,覆盖率近100%,因此完成可以承担中继任务。
美国列出的三大导弹威胁:中国东风-21D反舰导弹居首位
第二个步骤是使用通信卫星传输,中国目前有20颗通信卫星可以使用,其中5颗是东方红系列卫星,通信卫星都工作在3.6万公里轨道上,可以覆盖全球。
有了卫星的帮助后,中国军队在与美国发生冲突时就能够监视其一举一动,从而引导我军二炮和海军对其基地实现精确打击,甚至可以实现打击航母的能力。
我们假设中国采取提前发射和临时发射的方式,发射了60颗高分系列光学侦察卫星,60颗SAR遥感卫星,那么就可以对全球任何地球实现30分钟以内的侦测,发现航母后立刻通过天链卫星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处理卫星图像。然后分发给二炮发射单元,指挥所根据侦测结果推测航母可能处于的位置,发射数颗东风-21D对可能出现的地域进行概略射击,当东风-21D出现在这几个区域后打开雷达自行扫描,然后捕获目标,一击命中,这样的作战模式绝非是天方夜谭,只是需要的钱比较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