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美国“著名网站援引太空网”站文章,以醒目标题刊文《美媒:中国航天开始新长征,水平和美国差50多年》,令人倍感诧异。
细查原文,方知此意出自乔治·华盛顿大学太空政策研究所约翰·罗格斯登之语。但罗格斯登本意为中国“目前的载人航天仅相当于美国50年前的水平”。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十分透明,尚出现如此误读,至于各国高度保密的反卫星活动,自然更是仁者见仁了。那么,中国反卫星攻击能力、效果如何?针对中国反卫星攻击能力的发展,美国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呢?通过梳理美国权威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本文力图展现美国对中国在太空能力上的评估。反卫星:数量和高度都有局限
据美国网站2015年4月15日报道,在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举行的第31届太空研讨会上,美军主要负责空间发射活动以及导弹预警、航天监视、指挥和控制国防部各类卫星等的空军第14航空队指挥官杰伊·雷蒙德中将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让低轨道卫星面临危险的能力,而且“很快,处于任何轨道的任何卫星都将面临(中国反卫星能力所构成的)威胁”。
太空武器攻击示意图
对此,前兰德公司斯坦顿核安全计划研究团队成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格纳特·桑卡兰刊发在美国空军研究所杂志2014年冬季刊的文章《中国反制美卫星能力的局限性》,对中国反卫星攻击能力进行过更为详尽的解读。
桑卡兰认为,“在低于1000千米轨道上运行的情报侦察监视图像卫星最易受到(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但“实际上,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也不具备摧毁高轨道GPS卫星(2万千米)和军用通讯卫星及信号情报卫星(3.6万千米)的能力。……即便可以采用液体燃料火箭推进的方式,也会存在其它问题”。
如针对GPS卫星和军用通讯卫星。“中国要想让美军在较长时间内失去GPS的导引,就必须设法摧毁10颗或更多的类似卫星,而这对中国是一个高难度挑战”;对军用通讯卫星而言,在反卫星火箭或导弹发射之后需要进行一系列转轨机动操作,以到达距离地球3.6万千米的通讯卫星运行轨道。
美国地面激光武器
“从低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的转轨操作需要至少5小时,从发射到实际攻击之间的时间间隔足以让美国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军用通讯卫星实施规避动作”,并且“即便中国发射的运载火箭可以达到该轨道且能对美军通讯卫星实施拦截,也几乎不可能同时或连续地进行类似发射操作。中国的发射装置还未达到如此先进程度”。
效果有限,替代系统随时待命
桑卡兰强调,即使中国的反卫星行动取得成功,由于未遭攻击卫星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且存在其他的可替代系统,故而中国采取的攻击美国卫星的行动所能达到的效果将非常有限。
一方面,由于军用卫星通常以星座方式运行,即便个别卫星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另一方面,一些陆地或空中武器平台可以代替卫星的部分功能。以攻击GPS导航定位卫星为例。GPS卫星星座由30颗卫星组网,要想有效削弱某一地区(如台湾海峡地区)的GPS信号,至少要摧毁6颗GPS卫星。而就算这6颗卫星失灵,讯号减弱的过程也会持续95分钟,并且“在GPS失灵的这95分钟内,美军军舰和战机仍可以通过内置导航系统来完成该地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