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一经发明,其燃烧和爆炸能力立即被人们所认识,据说十世纪初就用于战场。之后的宋金战场就成了大规模使用火药武器的试验场。南宋初年有了火器雏形。到高宗末年抗金名将虞允文在采石矶用“霹雳炮”大败金兵,赖此一战金兵再无力南下,南北割据局面更加巩固,遂成定局。
霹雳炮就是用竹筒填装火药和钢砂、瓷片的火器,后经不断改进就形成了金属材质的管型火器,这应该是现代枪炮的开端。冷兵器时代农耕地区野战能力远远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弓、劲弩与纵横捭阖的战马冲锋,深沟高墙配上火炮、火枪就成了中原军民很不错的有效对抗手段。
现存古代火器最早的实物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进攻乃蛮部所铸造的铜火铳。成吉思汗西征时,管形火器流入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随即仿造,火器后来赶上了对十字军国家最后清除的战争,管型火器因此进入西方。元代火铳
管型火器一进入西方即刻发展成枪、炮。工艺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形成了一股工匠技术与科学理论研究的热潮。早期科学家、数学家如伽利略、塔尔塔戈利亚、卡尔达诺、欧拉等人,都有深入研究火炮弹道的经历,并形成了《弹道学》这门学科。伽利略最早发现了弹道为抛物线,而不是圆弧线;并进一步发现了45度仰角为弹道最远射程角度。这些研究者因此获得了欧洲大小封建领主不同程度的重视与资助。
不到二百年,当葡萄牙炮舰首次闯入珠江口时,中国官员被先进的佛朗机炮着实吓了一跳。不过,蔑视西方奇淫技巧的中国官员对接受战场武器倒一点都不费力,不需要克服什么传统思想,绝对奉行的是“拿来主义”。
明军大炮
“佛郎机”一词源于Franks(法兰克),意为“法兰克所造”。实际上,早在明成祖镇压安南叛乱时,明军就发现安南神机枪比明军使用的射击火器先进,一经发现立即拿来仿制,并装备了一支成建制的部队——“神机营”。首先发现佛朗机炮威力的应该是明武宗时期,广东海道副使汪鋐。他百般设法收买、刺探葡萄牙人制造火炮的技法,居然成功,没过多久就使用自己仿造的枪炮把葡萄牙人赶出了海口。从此,广东、闽南地区就成了中国火炮生产基地和专业人员培训地,大炮威名不胫而走。在汪鋐的推动、倡导下明军大量仿制了佛郎机火器,明世宗嘉靖帝甚至封数门大炮为“大将军”以示隆重。《明史》更记有:“万历中,通判华光大奏其父所制神异火器,命下兵部。其后,西洋船至,复得巨鮫(炮,原为“石鮫”合体字),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赐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