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六年(1618)满洲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檄文,起兵反明。辽东告急,明朝廷赶忙召回在家养病的徐光启,命其组建新军,拱卫首都。徐光启上疏曰:“今日之战守而无大小铳炮,犹空手遇虎狼也;有铳而无台,无坚甲利兵,犹手太阿之剑而无柄也。”力主建造炮台,铸造新型西洋大炮。
在南方,打跑了葡萄牙,又来了荷兰“红毛夷”、“红毛番”。1621年荷兰企图侵占被葡萄牙占领的澳门,被击退。遗留下了一批口径大,射速快,命中率高的大炮,并很快从海路北运明军毛文龙部。
明军用大炮守城
天启二年明军开始仿制,并命名为“红夷大炮”,仍受封“大将军”。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率满洲八旗六万劲旅,围攻关外重镇宁远,危机之中明朝调毛文龙部增援。明君主帅袁崇焕用红夷大炮猛轰八旗军阵,杀伤累累,努尔哈赤本人也中弹,不治身亡。
清代红衣大炮
明崇祯四年(1631)在一批汉族工匠的努力下,满清军队也终于获得了仿制的西洋大炮,众工匠更有新招,利用失蜡法铸造炮身,这之后清朝军队造大炮技术超过明军。由于“夷”字犯讳,故改名“红衣大炮”。此后善于骑射的满洲八旗兵,很快就以阵前炮轰的火力准备为制胜法宝。
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军队扼守潼关,力图保有关中之地,清军利用炮轰炸开关隘,顺利进军。在新型大炮之下,数千年之雄险潼关,遂不复往夕之名。后来清军南下时火炮先行攻击就已经成了固定战术。例如,顺治二年江阴军民为反对“薙发令”起兵抗清,坚守三月,后来李成栋从南京调来二十四门红衣大炮,仅一夜即破城垣。据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南明诸政权重要据点,杭州、金华、建宁、广州等,均是由大炮轰开。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开始了自己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