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嘉诚进入耄耋之年后,其长子李泽钜对李家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012年,李泽钜正式掌控市值逾8500亿港元的产业,账面身家资产超过李嘉诚。此后,在李泽钜的主导下,李家先后大规模收购和入股英国的天然气、电网和水务等基础民生领域。
拥有加拿大国籍的李泽钜,没有任何中国内地生活经验。有评价认为,他的这一特点,影响到了李家产业和投资的布局,是近些年李家钟情海外投资,减持甚至抛售内地和香港物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上述影响外,在外界及其内部员工看来,相比李嘉诚,李泽钜行事刻板、谨慎,甚至有些“计到尽”(算计至极)的感觉。但在李嘉诚心中,对这个儿子的评价几乎是完美的。
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李家的商业帝国正在进入李泽钜时代。他对整个家族产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超越李嘉诚。
计到尽
身为一名资深的地产界人士,王强(化名)近年来遇到了很多烦恼,很多项目自从由李泽钜负责以后,要求便开始多了,而且预算也开始卡得很紧。
王强的感受并非个案,早在2013年8月,曾经长实地产的御用建筑商俊和发展公司,就慈山寺项目提出诉讼,称项目发展公司“无信用”,还拖欠工程费用,而且价格压得很低,令俊和和其他发展商赚得不够多,要求也比原来高了很多。
“以前在李嘉诚话事(负责)的年代,大家做事都是有商有量,现在都是老板说了算。”王强抱怨道。不少市场人士亦反映,李泽钜对于项目经常“计到尽”,要求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一定要达标,如果有些许没有达到要求,宁愿不做。这种谨慎甚至刻板的态度,是很多业内人士对李泽钜的印象。
除了外界人士,一名直接为李泽钜打工的林丽丽(化名)也有同感,她从李嘉诚年代就加入了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下称“长实地产”,01113.HK),而在香港工作一段时间后,她被派往上海负责长实地产内地地产业务。
从上海往返香港的机票都能报销,但是燃油税、机场建设费需要自掏腰包。这令她非常不解,为什么公司连几千块的机票都能报销,几十块的税不能报销呢?
除此之外,所有长实的外派员工都可以享受房屋津贴,但如果要提取这笔津贴,会被算为工资收入,要扣掉30%的税。这笔房屋津贴4至5年都没有加过。
稳重低调的行事风格
“计到尽”,对外界而言,可能会显得刻薄,但对一家公司内部而言,却不一定是坏事。
随着香港中环中心的出售、内地上海世纪汇项目的出售、总部公司注册地由香港迁至开曼群岛,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的产业越来越少了。而海外资产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少已经有稳定收成。这样的投资风格,让很多人都看到了李泽钜的影子。
一直以来,李嘉诚对于李泽钜都不吝赞美。1996年长江基建分拆上市时,李泽钜负责整体工作。当时上市获得了25倍超额认购的成绩,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这次的表现有90多分,如果李泽钜不是他的孩子,更会给他100分。
1999年,李泽钜花2000万港元购买了“TOM网”域名,仅用两个半月,就将其运作上市并成功运营,上市首日收盘价飙升了335.4%,创下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
近年来,由李泽钜掌勺的长江基建成为李嘉诚商业王国向外扩张的主力军。从1999年开始,长江基建与香港电灯合作,以34亿澳元投得南澳洲ETSA电网权益,是长江基建业务国际化踏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