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台”一词,与处在高速增长中的华为公司似乎难沾上边,但在最近几次讲话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华为微信公众号最近流出一篇任正非内部演讲稿,其流露出对“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的担忧,并提出建立“战略预备队”进行内部组织机制变革,“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我们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
在外界对华为一片褒扬声中,一些业内人士,包括不少华为高层人士,都指出其仍面临较大挑战,“解放战争胜利太快了”,而面对正在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所谓的胜利或许只是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任正非的担忧
华为会不会得“大企业病”,任正非实际已给出答案。不知不觉,华为成了一家老牌企业,其伴随而来的人员和思维固定化,不仅不利于其内部血液循环,也不利于对新业务的开拓。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能力,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不知道。但是往前跑,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好。”任正非说。
他提出由自任“指导员”,华为三位轮值CEO及人力资源负责人参与,组成一个“战略预备队指导委员会”,以建立“战略预备队”,建立所谓“新军”。他表示要让优秀人才“下连当兵”,包括”研发每年输送2000个高中级干部、专家上前线“。
不仅是对内部僵化的担忧,在今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谈到技术创新时,任正非也坦言华为遇到了较大瓶颈和迷茫,进入所谓“无人区”。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任正非说。而他也指出,华为的创新停留在工程科学创新层面,未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这些基础理论创新,对于引领通信业继续前进至关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的技术创新已经到了天花板,科技创新等待质变。华为内部也有十几万人,老一批创业元老固有思维也需要创新、不断搅动,给团队带来活力。”电信行业分析师孙燕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增长背后
华为主要业务包括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截至2015年底,其15年运营商业务收入2323亿元,在3950亿元总营收中占比59%,消费者业务收入1291亿元,占比33%,企业业务收入276亿元,占比7%,其他业务占比1%。从收入构成来看,运营商业务仍占华为主要业务。
在2014年2882亿元营收基数上,华为2015年营收又增长了37.1%。其中消费者业务增长约544亿元,同比增长72.9%,运营商业务增长约409亿元,同比增长21.4%,企业业务增长约84亿元,同比增长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