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王健林(后排左起第三)和其他万达集团以及传奇影业高管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万达收购传奇影业的签字仪式。)
《环球时报》今年早些时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打造软实力之路依然漫长,像万达这样的公司是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
万达最近向服务业企业的转型令其更加贴近政府。作为本次转型的一部分,万达打算不再向房地产行业大量投入自有资金。尽管万达计划继续建设更多的万达广场(今年计划新开55家),万达表示,在总数达180家左右的万达广场中,将有超过20家会由持有土地的外部投资人提供资金,通常是政府或者政府下设的企业。万达将和投资者分享租金收入。万达将把自有资本用在刀刃上,比如像南昌万达城、海外收购、青岛东方影都等等项目。东方影都号称要与好莱坞的环球影城过招。
今年年初,王健林提出了万达在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他指出,到2020年底,公司收入将达到1000亿美元,利润达到100亿美元,其中30%的收入来自海外。这些数字在万达内部如同军令。公司的经理们每天都要开会,通过一套“红黄绿灯制度”查看数字和节点变化,如果“亮红灯”,就意味着进度没有按时完成。
万达提出这些目标非常宏大,尤其是考虑到因为随着房地产行业放缓,不少入驻万达广场的百货公司被迫关张,使得万达今年的销售额预计会出现下跌。万达表示,2016年整体销售将下滑12%。这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除非万达每年有连续超过25%的销售增长速度,否则实现2020年1000亿美元的销售额目标将遥不可及。
(观众们佩戴3D眼镜在位于中国北京通州的万达广场观看电影。)
然而,实现1,000亿美元营收可能并不是万达的终极目标,让上海迪士尼乐园十年内无法盈利,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战略目标。
实际上,王健林希望万达成为一个国际名牌,拥有像微软、苹果和沃尔玛一样的知名度。“这是我的梦想。”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曾说。在全球商业舞台上,崛起一家强大的中国民营企业,这非常贴合中国政府的目标。目前在全球商业舞台代表中国形象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国有银行和能源巨头,以及少数高科技公司,这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一个崭新的充满自信的中国,王健林担任中国发言人顺理成章:他精明,是红色后代,果敢直率。在哈佛,我问他,万达需要多久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品牌。“快一点四五年,我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他说。“慢一点七八年。”如果王健林确实达成这一目标,这将是万达和中国共同分享国际舞台地位的时刻。(来源: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