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店小二”
和同期的很多中国企业家一样,张大中也是那个时代出色的创业者。
1948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张大中,据说是“老三届高中生”,曾在北京郊区农村下乡插队,1972年被分配到海淀区供销社工作。1980年冬天,张大中在自家厨房亲手制作了60台落地灯,卖出后赚了160元,成就了自己的第一笔生意。
1982年4月,张大中注册成立“张记电器加工铺”,这是当时唯一允许私营企业注册的名字。工厂是自己家、饭桌是工作台,找几个熟人帮忙就开张了。“张记”以制造音响放大器为主营业务,1988年9月,营业额首次突破10万元。
那时的张大中身兼数职,是操作工也是营业员,是业务经理也是技术员,从照相制版、腐蚀打孔、焊接组装、检测调试直到包装封箱“一脚踢”。张大中在实践中增长了对成本、利润、价格的认知,也积累了关于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小作坊成功了。
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10平方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销售元器件,这是大中的第一家门店。1989年4月,大中音响公司成立北京第一家专业音响工程部,提供音响工程设计咨询与安装服务。1992年,大中音响公司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
1999年,大中作为电器专卖连锁店正式起航,2000年大中开出6家连锁店,2003年大中的门店增至32家。2004年,大中的销售额达80亿元,占北京电器销售50%的市场份额。同年,大中的天津分店开业,向全国电器连锁转型。
有意思的是,为了对抗国美、苏宁在全国势如破竹的扩张,大中曾联合上海永乐、广州东泽等各地的连锁商,成立“中永通泰”联盟,张大中还曾出任“中永通泰”的董事长。
然而,当时在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大中董事长和创始人等诸多头衔中,张大中自己最愿“加封”的却是“首席店小二”。所谓店小二,就是跑堂倌,跑上跑下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有一天,大中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这位大叔正是张大中,老一代的员工曾这样描述他们的老板:生活俭朴,作风低调,和普通人一样经常独自逛街,很少有车队和随从簇拥出行。
但也许是看到行业整合的趋势不可避免,进入2005年以后,张大中一直想套现离场,从最早百思买对大中收购的传言到随后大中同永乐的官司,以及苏宁对大中的收购谈判,直至最后国美以比苏宁出价高6亿的价格,闪电般地完成对大中的收购。
2008年的春节,对将迎来60岁大寿的张大中来说,当时的成果也许是他最满意的了。
“近东不应对我憎恨”
2007年前后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整合波诡云谲,谈判过程中,张大中曾跟黄光裕、张近东之间上演过一场“三角恋”,后来苏宁先退出了这一角逐。
“就像男女谈恋爱,错过了。”张大中回顾往事时说道,当年大中与国美在北京是竞争伙伴,彼此取长补短。“如果没有我们俩在北京的打拼,不会把别的家电零售企业边缘化。所以,我发自内心感谢他(黄光裕),当然他也有感谢我的地方。后来,由于他出的价格比苏宁高,商人嘛,择优而行,像拍卖一样。”张大中说,“我当时为什么找近东?因为大家在北京长期竞争,难免碰锅边,所以跟近东谈得比较多。但是近东比较谨慎,迟迟不签合同,所以给了国美机会。国美说你说多少钱,我说你必须比苏宁(出价)高20%。而且,我还问苏宁你要不要,苏宁说对不起,这个数接受不了。所以,近东作为商人,不应该对我憎恨,我们俩没有签合同。”
尽管已有近十年没再跟张近东怎么直接交流,但张大中坦言,江浙企业做得比较细腻、考虑问题算得细致,“我们是北方人,有时比较粗犷,所以有时性格上不是特别默契,但是人家(张近东)做企业还是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