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接纳”基于反恐防袭考虑
事实上,中国海外企业和公民可以以符合当地法律的华侨团体模式针对所在环境致力于自身平台搭建。目前既存的南非华人警民联系中心模式已经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只是目前主要针对侵犯华人的普通刑事和治安事件开展活动,在未来同样可以强化建设,将职能延伸至反恐方面。
企业和华侨跟当地民众朝夕相处,如果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尊重当地的法律、文化和风俗习惯,做到真的融入当地社会消除隔阂,取得广泛认同,那么无疑具有很多获得相关安全风险方面的第一手信息的便利。但是,中国许多海外企业目前存在一种“短期”观念,对于融入当地兴趣不大,集中利益输送于当地权力部门,不愿意为当地社区发展付出,日常又形成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不与当地人在工作以外交流。因此,对于当地的形势变化、民众态度等问题缺乏了解,很容易给恐怖袭击制造空间。
笔者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工作期间,曾经对此深有体会。入职培训伊始,培训人员就强调:“当地民众对我们的欢迎是你们安全最可靠的保证,也是第一道防火墙。”后来,在工作中,有一位卢旺达维和警察在驾车巡逻中遭遇当地少数犯罪分子袭击。事件发生后,很短时间内为首的两名头目就被当地社区领袖带领自卫组织扭送到了警察局。另外在边界地区难民营工作的同事也曾经告诉笔者,一些跨界武装分子袭击事件都是有迹可循的。事发前,往往会出现一定规模的难民越境寻求保护。部分与难民相处较好的联合国人员就会得到有关“最近不要前往某地区”的暗示。事实证明,这些地区基本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袭击事件。
部分走出国门较早的大型国企在融入当地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几年前在伊拉克出现的中国人质绑架事件中,当地部族长老就曾为此努力奔走协助谈判,最后人质解救工作相对顺利。
目前多数国际组织都将“社区接纳”作为自己在当地开展活动的一个硬性标准提出。其目的除了为工作方便之外,显然也是基于反恐防袭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