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除国民党第四军军部、军械库和第四军第十二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
12日,张发奎部3个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的第五军一部,在英、美、日、法等国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奋勇抵抗。但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军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
为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总指挥部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主力部队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
红军时期:人民军队序列中有4个军,由参加平江起义和宁都暴动的国民党军组成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部在湖南举行平江起义。参加起义的是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所属的三支部队:共产党员彭德怀为团长的第一团;黄公略领导的第三团第三营;贺国中率领的独立第五师随营学校学员。
平江起义成功后,中共平江县委和起义部队召开了庆祝大会,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彭德怀任军长兼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兼师党代表,辖第一、四、七团和特务连、迫击炮连、重机枪连,共2500余人。
当时,红五军决定,利用平江周围有利地形作战,争取歼灭国民党军一两个团后,撤出平江,向江西、鄂南发展,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7月29日,国民党湖南省当局调集8个团的兵力向平江城进攻,企图消灭红五军。双方激战一天后,红五军主动退出平江城,转战于湘鄂赣边区。8月,因部队减员较大,红五军遂将3个团缩编为5个大队。10月,红五军和地方游击队合编为3个纵队和1个特务大队。
11月初,根据红五军党委决定,黄公略率领第二纵队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向井冈山挺进。12月,部队到达宁冈,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
如今,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平江起义部队,是享有“万岁军”美誉的第一支机械化集团军某团。
红军时期,人民军队序列中另外3个军是由参加宁都暴动的国民党起义军组成的。
1931年12月,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省宁都举行了武装起义。
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原系冯玉祥西北军之一部。大革命时期,刘伯坚、邓小平等一批中共党员曾在西北军工作过,党的主张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定影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共产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少数共产党员仍在该部队秘密开展工作。
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冯玉祥战败。10月,蒋介石收编该部队为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次年1月,蒋介石令二十六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同年5月,在中村被歼1个旅。7月,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驻宁都。9月,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在蒋介石消灭异己的政策下,该路军留宁都驻守,其他国民党军先后撤出。该路军处于根据地军民的包围之中,对孤军驻守深为不满,内部矛盾很尖锐。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反蒋高潮,第二十六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又遭到蒋介石拒绝,更加深了广大官兵同蒋介石的矛盾。不久,孙连仲离赣去外地治病,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代理总指挥。
鉴于以上情况,隐蔽在该部的共产党员积极开展工作,因势利导,发展党员。第七十三旅旅部参谋、共产党员刘振亚经中共中央指定为该军党的特支书记。10月,中共中央批准赵博生为共产党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赵博生秘密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争取了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七十四旅一团团长黄中岳等。
1931年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下达了起义命令。按照事前商定的计划,起义部队的主力第七十四旅和第七十三旅直属队控制了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各部按预定计划行动,进展很顺利,除二十五师师长李松昆越墙逃走,从城外带走一个团的兵力外,全军1个军直、2个师直、6个旅直、11个整团共1.7万余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全部参加了起义,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