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一场战斗,大家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因为他的规模不大,在风云变幻的二战史上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参战的人数也没有那么多,但是做为一场阻击战,它的惨烈,它的影响力也是很重要的,它成为了我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前提,虽然它只是一场对日军的阻击战,其作战目的也只是为了掩护我鲁西地区党政重要机关及教导第3旅旅部的转移,但是没有这一场战斗,那么我鲁西抗日根据地也不会那么快的那么好的建立起来,其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正是有了鲁西抗日根据地,抗战八年当中,鲁西莘县西部的人民没有给日本鬼子交过一颗粮食,没有出过一个壮丁。
先来看一看这场阻击战战斗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我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第115师(师长林彪,不过林彪现正在苏联养伤)教导第3旅等部在山东省西部地区进行反击日伪军“扫荡”的“反扫荡”作战。这次日军扫荡的原因是日军的一个中队及伪军大队大部分在梁山至运城之间的刁孟庄附近被全歼之后,驻南京的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恼羞成怒,责令驻华北派驻军司令官烟俊六对我鲁西军民发动空前规模的大扫荡。1941年1月的中旬,侵华日军第32师和第21师各出动一部共计7000余人还有伪军一部共计1万余人,还有参战的坦克20余辆、汽车300余辆,在10余架飞机支援下,从济宁、菏泽、临清、河北大名出动,对以濮县、范县、观城为中心的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合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3旅,在这里要说明一下濮县和范县现属于河南省、观城现属于山东莘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之一,那个时期被称为“破饭罐”。正是以这三个县为首的“破饭罐”根据地养活和支援了我华北八路军,此次侵华日军就是为了切断我华北八路军的饭罐而来。1941年1月18日凌晨,日伪军对在观城、范县以南的马集、苏村、红庙、颜村铺、龙王庙等地的鲁西地区党政机关、教导第3旅旅部、第7团和由冀南地区南下执行战略机动任务的第129师新4旅形成了包围多势。教导第3旅旅长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决心以特务营营部率第9连和第10连在苏村阻击牵制敌人(现属山东省莘县张寨乡),掩护鲁西区党政机关及旅机关和新4旅突围转移,尔后采取分散行动、避实击虚、寻机歼敌的战略方针,反击这次日伪军的“扫荡”。当日上午,日伪军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空中和地面的火力配合下,对苏村反复实施攻击,并对在苏村内坚守的我特务营的两个连施放毒剂。特务营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连续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激战数日,牵制了十几倍于己的日伪军,完成了掩护任务,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弹药用尽,双方兵员势力和数量不及最后突围未果,特务营的两个连126人壮烈牺牲,仅有8人幸存,还全部都是在日军撤走后,被老百姓救起的。教导旅机关、鲁西区党政机关一部疏散隐蔽,其余转移到观城以西的冀鲁边界地区。新4旅冲出日伪军合围圈后,于19日到达山东的郓城、鄄城地区。第7、第8团突围后,分别到达寿张、阳谷以东和郓城西部地区。19日以后,日伪军对范县、莘县、聊城、东平、郓城等县,分区进行“清剿”,挨村搜查,掠夺物资,并且破坏抗日组织。旅机关和直属队在韩张集、观城地区与敌周旋;第7团在阿城、张秋镇地区,第8团在郓城至黄河一线,相机打击进行扫荡的日伪军;进至山东巨野、嘉祥地区的第9团,围困、袭扰南纸坊、济宁等城镇的日伪军据点,破袭菏泽至济宁的公路。至2月上旬,结束反“扫荡”。这次反“扫荡”历时1个月,八路军教导第3旅等部共毙伤日伪军700余 人,挫败了日军的“扫荡”企图,巩固了鲁西抗日根据地。此次苏村阻击战在整个反“扫荡”战役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这一场阻击战的话,那么教导第3旅及新四旅还有地方党政机关将很难突出日军的重围,也就没有力量在后面的战役中打击日军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场阻击战战斗的经过。当时一一五师教三旅为了掩护军区、行署机关安全转移,旅长杨勇及政委苏振华命令让特务三营的营部及第九和第十两个连队组成对日军的阻击部队,在今山东莘县苏村对敌对行阻击,以掩护我党政机关及其他部队的转移,1941年1月17日,特务三营营部及第九和第十两个连队进入苏村布防,并且向朝城方向进行警戒,战士们在特三营营长钟铭新的带领下开始了构筑防御工事,当时布防的苏村及敌人的最近据点仅十七公里,苏村是一个只有数百户人家的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村子的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丁字街口,向东走通向交通重镇朝城,向西走通向马集,向西的道路当时已被我抗日居民挖成了一条半人多深的抗日壕沟,村子的西南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对于这个开阔的平原,村子里只有早年防响马布留下来的一些破烂土坯和残垣断壁,在民国早期,山东响马很是利害,当地的居民为了防止被响马所抢劫,就构筑了这些城围子,但是由于时间过长,这些城围子年久失修,就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