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在战斗中屡次使用化学武器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30 11:17:25

图中的蓝点为侵华日军投放化学武器的地点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军对中国军民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武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一种窒息的回忆。

  日军化学战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规模化学给日本军国主义者留下深刻印象.战争结束后,日本为了侵略扩张的需要,开始发展化学武器,特别针对中国和苏联进行化学战准备。

  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十月革命,日本陆军省兵器局设立临时毒气委员会,开始研究化学战问题。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朝鲜独立运动.日本增兵西伯利亚.日本陆军成立陆军技术本部,下设陆军技术研究所,其中第2科负责化学战。

  1923年,日本海军技术研究院化学部开始研究化学武器。

  1925年,中国"五卅"运动.日本干涉军撤出苏联.6月日本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同时,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第2科升级为第3部,研究出二苯基乙二酮,法国芥子气和光气,并进行试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日本第一次出兵中国山东.日本开始生产化学武器,确定了化学战勤务编制.同年,日军装备防毒面具。

  1930年,蒋,冯,阎,桂中原大战.日本化学工业初具规模,已有数个电解制氯厂,年产氯250吨.日军开始空投毒气弹试验.10月,日军镇压台湾雾社地区高山族起义时,曾派飞机空投催泪剂炸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正式装备芥子气,路易氏气,二苯氰胂,光气,二苯基乙二酮和苯氯乙酮等毒剂。

  1932年,伪满州国建立.日本在国联裁军会议上主张扩大日内瓦议定书范围,采取核查,制裁等措施.日本陆军成立习志野学校,专门培养化学战军官,士官,学期3—6个月.战争中增开学期1—2个月的短期培训班,设立教导联队(团).至日本投降共培训1万多人。

  1934年日本化学工业扩大到十几个厂,年产氯2,000吨,漂白粉5.9万吨。

  1936年,西安事变.日本退出国联裁军会议.日本陆军计划采购防毒面具,防毒斗篷300万套,轻便防毒具120万件。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正式装备氯氰酸。

  1938年,日军成立陆军军械部第6技术研究所,其中派驻我国东北的分支机构称为齐哈尔研究所,即以进行活体试验而臭名昭著的第516部队。

  1945年日本投降,部分日军化学战罪犯转而为美国服务。

  从1918—1937年的20年时间里,随着日本扩张计划的逐步展开,建立了包括研究,生产,训练和作战等一整套化学战体系。

  日军的主要毒剂

  侵华日军使用的大部分毒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使用过的老毒剂及其改进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在二战时已经落后.日军装备的氢氰酸属于改进产品,在高浓度和潮湿条件,普通防毒面具难以防护.同时德国开始研究制新型神经毒剂,如:塔崩,沙林和梭曼等,相比一战时期产品,毒性增大几十倍且致死快,适合于机械化战争。

  从20年代初开始,日本陆军在广岛县忠海郡大久野岛(又称毒气岛)建立毒剂工厂,称为"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该厂主要生产合成毒剂和各种化学炮弹.日本海军则神奈川县寒川"相模兵工厂"制造类似产品.在侵化战争中,日军还曾在我国沈阳和太原等地建立毒剂生产厂。

  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经济基础较薄弱,外加原料缺乏,所以毒剂总产量不高.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看,战争初期日军储备毒剂3,000吨,战争期间又生产9,000—10,000吨,仅相当于同时期苏联1个月的毒剂生产能力,和美,英,德等强国的产量也相差甚运.因此,即使按日军自己的乐观算法,如此产量在双方均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条件下,也仅够维持几次大规模战役之用.所以,日本陆军不敢冒险对美,英,苏等强国使用化学武器,但面对中国军队,则大胆广泛投放。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