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在战斗中屡次使用化学武器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30 11:17:25

  日军对化学战的认识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对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决定了日军对化学战的认识。

  (1)日军颁布的《统帅纲领》强调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因此非常注重打击对手的抵抗意志,战争中日本进行的化学战,细菌战和大屠杀等等残暴行为,实际上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恐怖手段。

  (2)日军强调进攻的作用,由于其陆地作战以步兵为主,使用化学武器可以帮助日军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突破。

  (3)一战后日本军界引入了总体战思想,但日本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脆弱,且国内资源贫乏.在经历20年代末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东京大地震等严重打击后,其经济实力不足以为日本陆军提供先进的机械化部队,因而求助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从化学战常理上分析,日本本土资源缺乏,化学毒剂生产不足,还有国土狭小等客观因素,均造成其从战略角度不宜发展化学武器——因为化学战往往招致对方报复,上述不利条件会增加报复的危害性.但是,日本在战略上习惯于冒险,特别是这种"冒险"的对象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时,化学武器确实成为日军作战的"至宝"。

  化学武器与日军战斗力在中国正面战场上,日军制定作战计划时,一般按照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比例计算战斗力.抗战初期和中期的作战行动证明,这一计算是符合实际的,其中原因是日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官战术素养和士兵的教育训练水平等方面,确实优于当时中国军队的平均水平。

  这种优劣对比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不是一程不变的.从单兵素质上看,在转入持久战后,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为侵略中国备战多年的精兵逐渐消耗(或转移到太平洋战场其他战区),优秀的初级军官,士官损失也很大.因此,随着日军从24个师团扩大到51个师团,其单兵素质开始显著下降,也正是这个时期起,日军开始疯狂地使用化学武器.到战争后期,在地面火力方面,得到盟国援助的中国缅甸远征军和驻印军的近战火力已强于日军,装甲兵和炮兵力量也有很大提高;在空中力量方面,此时空中优势逐步转移到中美空军手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战进程中,中日两军差异最大且很少变化的,实际上是化学战能力.而化学战能力占据了日军战斗力表现的很大部分——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时机,大多是战斗的关键点,如久攻不下的阵地,突围,掩护撤退等.故日军称化学武器为"决胜瓦斯",不无道理.日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往往也是使用化学武器较多的部队,如果没有化学武器的帮助,日军进攻速度会大大下降,后勤压力和伤亡也会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日军化学战的局限性。

  (l)化学武器的突击强度与日军自身防护能力不足的矛盾,造成其不能真正发挥化学武器的效率.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只能使用低杀伤性毒剂,否则可能伤及自身;

  (2)日军自身机动能力不足以利用化学武器产生的效果。二战中,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决胜瓦斯"虽然创造了胜利条件,但较低的推进速度限制了胜利的兑现。

  日本宣传战问题

  宣传战是各种战争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战果直接与其他战果相互影响.战前,日本为了伪装自己的化学战准备,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如两次海牙会议.并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日内瓦议定书.因此,在战争中,日本在化学战问题上采取死不承认的态度,并对国内进行了严密的新闻控制,所以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并没有对其造成过大负面影响。

  在世界舆论面前,日本政府还进行了大量反宣传,诬陷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无独有偶,意大利也曾经诬陷埃塞俄比亚使用化学武器).二战结束后,日本某些右翼势力一方面积极掩盖日军进行化学战和细菌战的事实,一方面利用原子弹问题大做文章,将自己粉饰为"战争受害者",企图抹杀侵略罪责——这种片面宣传在日本国内也确实起到一定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宣传的力量,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因此引发的宣传战还在继续进行.中国作为化学战和细菌战的受害一方,至今并未对日军化学战和其它问题进行足够的认识和反思。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