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正确或不正确的反省,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一段时期台湾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则仍如噩梦一样,仍纠缠着、牵累着历史的新一页。
蒋介石是一个爱反省的人。他的日记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他的反省记录。一周过了,有《本周反省录》;一月过了,有《本月反省录》;一年过了,也常有“本年反省录”一类的记载。
自然,丢掉大陆,对蒋介石来说,可谓创痛巨深。他有很多反省,也有许多自责,日记中常见“愧悔无地自容”、“几无面目见世人”等字样。他甚至有过“遁迹绝世,了此一生”的念头。但是,蒋性格顽强,《反省录》自称,所造罪孽,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待罪补过,以求自赎。(《民国38年反省录》,《蒋介石日记》手稿本)与此同时,他在台北开办革命实践研究院,调集干部学习,总结经验,多次发表演讲,其中也有大量反省、检讨的内容。
“近因”:“外交失败”、“军事崩溃”
1949年3月底,蒋介石在《上月反省录》中表示,要彻底检讨失败原因,拟成条目,以便反省与改革。条目自甲至寅,共13条之多(以下简称《反省十三条》),但写得很简略,多数条文只有一句话,1951、1952、1953这几年,蒋介石逐月审读1944年至1948年的日记,不时写下心得。1951年10月,他审阅1947年6、7两月的日记后,决定将这一段失败期间的日记秘密印刷,分赠部属,共同研讨过去的得失。同年12月25日,他要蒋经国研读自己1945年的日记,认为其经历教训,比之读任何历史为有益。1952年,蒋介石再次决定将1944年的日记先行付印,供干部研究。
研究蒋介石的《反省十三条》,综合考察蒋迁台前后的其他日记与文章,这一时期,蒋介石的反省大致可分为八个方面:
反省之一,是外交失败。蒋介石认为这是“最大之近因”。在蒋看来,世界上只有强权,毫无信义。苏联外交反复无常,毒辣残忍;美国有头无尾,轻诺寡信;英国阴险狡诈,唯利是图。自己不加区别,均以“信义”对之,焉能不败。(《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9年8月17日)1946年3月,苏联乘马歇尔返美述职之际,向国民政府提出,愿出面调解国共纠纷,在东北与中国经济合作。当时,蒋介石坚拒不理。迁台后,蒋介石检阅当年外交记录,认为此举殊为失策。当时应不顾美国,以自主精神与苏联谈判,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使美国有所顾忌,而不敢轻易怠慢中国。他将此视为不能不反省的“最大之教训”。1951年,蒋介石检阅1945年11月日记,认为苏、美均是一丘之貉,如果仅据文字、语言及表面现象,即将某国视为诚意可信的友邦,将是“傻中之傻”。1952年11月,他阅读1944年7月以后的日记,认为外交只有强权,弱肉只有等待被吃。
马歇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和执行人,因此,蒋介石多次在日记中指责马歇尔“误美害华之罪”,称马歇尔为灭亡中国的“祸首”。1949年1月底,他在《本月反省录》中就认为,他的“革命剿匪”任务之所以失败,原因不在中共,不在“俄史”(编者注--“史”即“史大林”),而在于“美马”的“冥顽不灵”。他批评自己外交运用无方,过分相信美国,因此应该引咎自责。迁台后,他总结既往教训,觉得只剩下这“弹丸一片亁净土”了,自誓从此再也不能因幻想美援而接受美国人的“愚妄”要求了。
反省之二,是军事崩溃。1949年10月,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中曾称:“我们今天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他列举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缺点共8条,军队的弱点与缺点达16种之多。12月12日,蒋介石演讲继称:“军队里面不仅精神丧失,而且纪律荡然”,“每一次撤退,高级将领总是先部下而退,置部下的生死存亡于不顾”,“在还没有和敌人接触的时候,他心中早就有了一个腹案,就是怎样脱离战场,从那一条路逃到那一个偏僻安全的地点,苟全性命。”1950年1月,蒋介石演讲又称,认为军队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军队监察制度”,“政工人事不健全”,“政训工作亦完全失败”。
关于军事战略与指挥,《反省十三条》没有涉及。1951年8月7日,蒋在日记中谈到:1945年11月,蒋介石鉴于苏军阻挠,中国军队接收困难,曾主张东北问题暂时搁置,将开到东北的五个军调到华北,首先解决关内的中共军队,先安关内,再图华北,由近及远。但是,由于马歇尔出面调处,蒋介石相信外援,将大量精锐部队开入东北,以致内地空虚,各战场都感到兵力单薄,陷入舍本逐末之误。
“总因”:“党内分裂”、“金融政策失败”
反省之三,是党内分裂,纪律扫地,组织松懈。蒋认为这是革命失败的“总因”。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以陈诚为书记长。此后,三青团与陈立夫掌握的国民党系统的矛盾逐渐尖锐。1947年9月,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宣布党团合并,但双方的矛盾并未消除。蒋介石认为,陈立夫想借合并之机消灭三青团势力,并在国大代表等选举中把持包揽,扩大矛盾。1948年5月,蒋介石曾慨叹党内纠纷日甚一日,裂痕无法弥缝,自感此为生平“最大过失”。他设想今后或者停止各级党部活动,彻底改组;或者听任各派自动组党,分道扬镳。迁台后,他曾力主将国民党的性质定位为“革命政党”,而不是“纯粹民主政党”,甚至主张将县、市以下基层党部改为秘密组织。当时,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上有四百余人,人多,纠纷也多,蒋介石因此倾向于将国民党彻底解散、重新组党。1950年,蒋介石在《反省录》中声称,革命失败,其起因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9日,他列举改造国民党的理由,认为民国败亡,人民沉沦,主义不行,共匪叛乱,均应由本党负责。次日,他更直指“派系倾轧,人事纠纷”是革命失败的首因。2月2日,他在日记中表示,革命事业以党为基础,多年来,自己专力于军事与政治,将“党事”委之他人,结果在人事、组训等方面都毫无基础,以致败亡既速且惨,今后不能不“以党事为先”。
桂系是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派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派系,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和桂系的“逼宫”紧密相关。蒋介石迁台后,对桂系仍恨之入骨,称之为“广西子”。他批评李宗仁与白崇禧“害国害民”、“伪言伪行”,“无廉无耻”。1950年4月2日,蒋介石约白崇禧等聚餐,谈笑言欢之际,内心想的却是,彼虽表示归诚,但完全无法相信。1952年,他批阅1948年4月至5月之间的日记,认为桂系当时声势浩大,压倒一切,所造成的“党内斗争”形势,较之中共的“围攻”还要险恶。
1950年3月,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时还曾谈到,由于组织不严,因此被中共渗透到内部,盗窃机密,制造谣言,“以致我们几百万部队,并未经过一个剧烈的战斗,就为敌人所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