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1师是1933年1月在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和内蒙古)开鲁由冯占海吉林抗日救国军编成的。编成时为第63军第91师,辖4旅12团,共2万余人,冯占海任第63军中将军长兼第91师师长(3年后第63军番号取消)。九一八事变后,时任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东北军元老张作相时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卫队团团长的冯占海即于9月下旬通电起兵抗日,从而揭开了吉林省武装抗日的序幕(当时我是卫队团军士队学员)。冯占海率部转战于吉林、黑龙江省,奋勇杀敌,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改称吉林抗日救国军。冯占海部在东北各路抗日义勇军中名声很大,时有“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外,排山倒海”之说。武汉会战前,第91师先后参加了热河抗战、察哈尔抗战、河北永定河地区抗战、豫北抗战、山西太行山抗战和豫皖对日游击作战。
1938年秋,冯占海第91师奉命参加武汉会战。当时第91师辖2旅4团,副师长是王毓文少将,师参谋长是张纯玺少将,第271旅旅长是王锡山少将,第273旅旅长是赵维斌少将,刚参战时我是赵维斌旅的连长。记得当时部队由河南确山乘火车开往江西。在江西高安县休息了几天后,即经南昌开到前线投入战斗。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介石亲自坐镇武汉指挥110万国军同大举进攻的35万日军(配有飞机500多架,军舰120多艘)展开激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当时蔣介石在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当时日皇裕仁的命令是:“此次大战所期待的是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以40万余人的伤亡,毙伤日军14万余人。10月下旬中国军队撤离武汉。武汉会战达到了中国政府预定的“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目的。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最重要的转折点。其重大意义在于:阻止了日军的猖狂攻势,消耗了日军的实力,彻底粉碎了日本在数月内灭亡中国(转而进攻苏联和南洋)的企图;为将中国东南部和中部的大量人员、工业设备、战略物质转移至西南大后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以后的长期抗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使中国抗战由全面抗战初期的被动防御阶段,转入与日相持阶段。
当时第91师在江西九江以南的德安西、修水河北岸之间抗击日寇,归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指挥(第91师本隶属部署在阳新一带的王仲廉第85军,按照统帅部《武汉会战作战方针及指导要领》的兵力部署,第91师时属薛岳总司令亲自指挥的部署于瑞(昌)武(宁)路方面的部队)。薛岳将军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他曾于危难中率兵冒死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深得孙中山嘉许。北伐时他任第1军第1师师长,多次受到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通电表扬。淞沪会战中他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会战前他任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
武汉会战期间薛岳将军负责指挥南浔线(江西南昌至九江铁路沿线)作战。该作战史称南浔会战,又称赣北战役,当时他指挥德(安)星(子)、南浔、瑞武路三方面兵力。赣北战役是武汉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赣北是武汉会战的防御重点),其作战目的一是保卫南昌,以防止日军由南昌西趋长沙,截断粤汉路,对武汉形成大包围,二是攻击沿瑞武路、瑞通(山)路西进的日军,以牵制其对武汉的进攻。
第91师先是驰援在瑞武路小坳地区与日军第27师团(师团长本间雅晴中将)激战的国军黄维第18军等部,接着参加在德安万家岭地区对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及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一部的围歼战。
该围歼战史称南浔大捷、德安大捷,又称万家岭大捷,是中国抗战中的著名战役和经典战例之一。是役国军毙敌万余人,几歼敌一个整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已持枪,几被生擒),对全面抗战初期嚣张的日军不啻最沉重之一击,是继台儿庄战役之后又一次振奋全国的重大胜利。当时蒋介石致薛岳各部的嘉奖电曰:“查此次万家岭之役,各军大举反攻,歼敌逾万,足征各级指挥官指导有方,全体将士忠勇奋斗,曷胜嘉慰,……” 时任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将军称该战为“保卫大武汉战争中最辉煌之胜利” 该战当时震惊日本朝野,日本东京大本营按照日皇裕仁的指示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全力救出淞浦师团。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亲自指挥万家岭解围行动,组织了三路增援部队并极为罕见地向万家岭地区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相当于团长)以下军官以图加强突围的组织指挥。武汉会战时任日军第11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后来在回忆录中承认:“在万家岭,松浦106师团遭受了中国军队覆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