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发射时都有强大的后坐力,有时还会左右乱跳,或倒翻过来,严重危害炮手和人马的安全。如明末思想家顾炎武(1613-1682)云:“旧有骡驼灭虏炮,安营拒敌,临时方入药,掘土安炮,高下无法,退坐丈余。”
人们为克服只缺点,便根据不同类型的火炮,有的在炮身上钉上铁爪,有的则在炮车上安装铁锚。但此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保存完好的佛郎机
从文献如《武备志》、《天工开物》等史料记载和今天出十的实物部可证明,其炮架大多是“搭木为架”的固定式,火炮没有炮耳,中期以后仿照西洋才有了炮耳和机动性好的炮架,但瞄准装置如准星、照门一直没有设置,命中率小高。
14世纪初以来,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中国两传的火器进行了研究和改进,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他们终于在16世纪赶上并超过了中国。16世纪初的一些欧洲强国,如葡萄牙殖民者等出于对远方殖民掠夺的需要,他们出现于非洲、亚洲各地,西方先进火器之一的佛郎机火炮随之流入到这些地区。就中国而言,明人云:“佛郎机素不通中国,正德十二年(1517),驾大舶突至广州澳口,铳声如雷,以进贡为名。抚按查无《会典》旧例,不行。
保存完好的佛郎机
乃退泊东莞南头,盖房树栅,恃火铳自固。……海道副使汪鋐帅兵至,犹据险力战。商人凿舟用策,乃悉擒之,余皆逐去。”这是我国史书中关于佛郎机火炮的最早记录。明朝嘉靖二年(1523),葡人又率战船侵入广东新会西草湾,明军生擒42人,并缴获其“佛郎机火炮”。虎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虽然都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战争实践也使中方认识到佛郎机火炮在火力、射程、命中率和结构诸方面,均超过了明朝的神机龘枪炮。明廷迫于军事上的需要,积极吸收、推广和改进此项技术,仿制成了大样、小样、中样、马上、流星炮、连珠、万胜、日出、无故大将军、铜发贡、百子等佛郎机火炮,使之成为明嘉靖(1522-1566)至万历(1573-1620)年间最犀利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