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1962年,17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张A4纸大小的白纸片放在被点名的同学桌上,上面写着这个同学的名字,这就是入伍通知书,事先也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
整个年级5个班,接近200人,去了十几个人。“当时我们没有书包,把几本书一夹,就回家了。晚上父母下班回来,我说我要去当兵了,父母说,去就去嘛。过两天,在江北东方红饭店集中,发军装、挎包、毛巾、鞋袜。说个老实话,当时大家都穿得很差,部队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比老百姓好些。班上的男同学女同学还来送我们,说一些鼓励的话。在东方红饭店住了两天,卡车把我们拉到菜园坝,有一千多新兵,市中区、大渡口、江北的都有,我们坐闷罐车,三天两夜,到了青海西宁”。
周安国入伍照
部队驻地在西宁城郊飞机场边的罗家湾,周安国直接分到55师165团8连,一去就干农活。当时青海地方政府办的江西沟农场办不下去,就交给部队来办。部队一接手,农场就办好了。“最先,当兵依然吃不饱,虽然口粮定量45斤,但劳动和训练量大,每顿饭两个馒头,有时是面条,吃了不够,不能添。1963、64年初,全国好转,部队馒头管够,肉也多了,一周吃过两三回,菜里面夹一点肉,叫肉菜。”
到农场后,就不断传来中印边境战事消息。“在农场边的公路上,我们看见大量军车拖着各种火炮向西开去,就纷纷议论,可能要打仗了。1962年10月3日傍晚,连队一收工就接到命令,准备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周安国就放下锄头扛起了枪。
周安国还没有摸过枪,就要上战场了。部队把他们拉到一个山谷边,每人打了三发子弹,算是开了荤。当时他们打的1953式步骑枪,1954年开始装备部队,1960年停产。“53式5发子弹,拉一下,打一颗。我们打完仗回来才换的63式半自动步枪,当时是好枪,一个子弹夹10发子弹压下去,咚咚咚咚打完,不用拉一下打一下。现在看电视上部队的枪,63式也淘汰了。”
我军快速挺进中
周安国他们乘汽车出发,途经唐古拉山、拉萨、山南地区。“在错那,我们就看到印军俘虏,还听说俘虏了一名准将达尔维,我们非常兴奋,知道离前线不远了。当时第一阶段作战已经结束,我们是参加第二阶段西山口至邦迪拉战役的。”
部队通过麦克马洪线进入喜马拉雅山区。(1962年)10月14号深夜在棒山口集结,天亮后行军进驻刚从印军手中夺回的西藏重镇达旺。“我们行军时,皮大衣都不穿,脱下来堆在达旺河边。行军时,能轻点就轻点,牙刷都嫌重,都要扔。步兵苦啊,枪、150发子弹、三天干粮、手榴弹4个、每个班还有一个TNT炸药包5公斤、一根爆破筒5.5公斤,还有十字镐、洋锹,大家轮流扛,还要帮炮兵背炮弹。”一路上,和部队并肩前行的,是一队队背着军需品支前的藏族和门巴族同胞。
地图上划的麦克马洪线,在地上就是一个山沟,有中国的边防哨所,“我们晚上过线的时候,一个战友说,这就是麦克马洪线,这根线是一个名叫麦克马洪的英国佬,上个世纪40年代随便在地图上画的。其实中印之间从来没有划过分界线,只是有一根传统习惯线,历史上彼此遵守。但1950年代以来,印度方面不断越过传统习惯线蚕食我们,所以我们打整个中印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回传统习惯线。”周安国他们目标明确:“西山口是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山口,第一战役,我们越过麦克马洪线到达旺;第二战役,我们从西山口到邦迪拉,邦迪拉南边一点点,就是传统习惯线,打完我们就撤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