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流行的传说是“飞亦横”。
岳飞死后,宋高宗和秦桧互指对方为谋杀岳飞元凶,参知政事(国务委员)王次翁是秦桧亲信、也是密谋者之一,其子王伯庠在《王次翁叙纪》中为爹辩护说:绍兴十一年金军来攻,张俊韩世忠都想迎战,只有岳飞驻军淮西,纹丝不动,宋高宗亲下17道手诏相催,岳飞还是推托不援,后来宋高宗再下手诏说“社稷存亡,在卿此举!”结果岳飞接到手诏之后只前进了三十里。这时宋高宗就决心杀岳飞了。后来朱熹说岳飞骄横(飞亦横),大约就是受了这篇文字的影响。加之此前绍兴七年三月,宋高宗寝阁之议准备将天下七分之五野战军交给岳飞指挥,后突然变卦,由宰相张浚向岳飞宣布淮西军交给王德,酿成淮西兵变,岳飞愤而撂挑子,不等宋高宗批准就走了,再上庐山为母亲守丧。其实撂挑子作为君臣博弈的手段并不新鲜,历朝历代都在撂。清咸丰七年(1857)二月四日曾国潘父亲去世,在江西练湘军的曾国藩被地方官集体刁难,咸丰皇帝怕他尾大不掉,又拒绝委他当督抚,致曾国藩无法号令地方官,曾国藩气得发昏,上奏请守父丧,同样也是不等皇帝批准就走了,咸丰同样震怒,但最后仍给假三月,不予追究。虽然岳飞最后也被迫回军复职,但此事貌似证明朱熹说法,致“飞亦横”之说流毒几百年,以讹传讹。其实王伯庠这段文字通篇造谣,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一共15份,均存于《鄂国金佗稡编》卷3,其中并无“社稷存亡,在卿此举”一语。岳飞得知金军入淮西,未等宋高宗动员就3次主动上奏要求出兵,还建议乘虚直捣开封,但宋高宗只批准他援淮西。岳飞当时身患重感冒,但二月九日接第一份手诏,十一日即亲率背嵬军出兵。翻开宋高宗15份手诏,褒美之词横流:“你忠智冠世”,“破敌成功,非你不可”,“我一向以社稷之计倚重于你”,“你见苦寒嗽,仍然勉强为我出兵,国而忘身,谁能像你?览奏再三,嘉叹无数。”
淮西战役岳飞没赶上与金军厮杀,是因张俊怕他抢功,写信让他撤军,他只好撤到舒州(安徽潜山)上奏请宋高宗定夺进退。三月十一日宋高宗下手诏让岳飞进兵,当天张俊即在濠州大败,此时岳飞根本还没收到这封诏书,而这是整个淮西战役宋高宗惟一一份催促岳飞出兵的手诏。金军全歼张俊精锐6万渡淮河北撤后,宋高宗流了一屁股的冷汗,专下手诏嘉奖岳飞:“你留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足见你小心谨慎,不敢擅自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拍胸后怕之情,跃然纸上,直到淮西战役结束宋高宗仍有手谕表扬岳飞:“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勚。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
因此,说岳飞淮西战役拒绝救援张俊,完全是放屁。
而且,就算岳飞真的拥兵不援导致淮西战败,也不一定要杀岳飞。建炎四年(1130)金军连下扬州和承州(江苏高邮),包围楚州(江苏淮安),形势危急。此时张浚在陕西出军策应,金兀术转身攻打张浚,淮南战场由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主持。宋高宗这时没勇气集中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3支大军决战淮东挞懒,只想分兵增援。他知刘光世与张俊不和,于是让赵鼎找张俊出兵,被张俊一口拒绝:“金军势不可挡,现在出兵犹如徒手搏虎,等于送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赵鼎气得上奏宋高宗:“张浚如果害怕,我愿陪他去。”一个文官要陪武将上战场!结果张俊还是不干,宋高宗也没说张俊“骄横”。绍兴十年(1140)刘锜在顺昌被围,宋高宗频频下诏让张俊救援,张俊上表应付,就是不动。后来宋高宗直接令他手下的王德等出援,却被张俊制止,宋高宗也没说张俊“骄横”。
还有一说是宋高宗杀岳飞是为迎回生母韦太后尽孝。为自己尽孝,要杀别人的儿子,这道理现在听来荒谬,当时却冠冕堂皇。更荒谬的是,岳飞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孝子。绍兴六年(1136)他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和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移军襄阳,三月岳母病逝鄂州(武昌)大营,岳飞率岳云光脚扶灵上庐山葬母。岳飞平生俭朴,母亲葬礼却办得十分隆重,“观者堵塞,山间如市”。葬礼后岳飞按当时礼法“丁忧”(在家守孝,也称丁艰或守制)3年,除非皇帝特旨才能“夺情起复”(重新出来当官)。宋朝富得流油,遍地都是钱,当一天官能弄几十个金元宝,谁愿意突然回家闲3年啊?所以当时官员都十分孝顺,生怕父母挂了自己必须丁忧。一旦真的不幸丁忧,大家都十分巴望皇帝赶快派人来起复。宋高宗派宦官邓琮到庐山东林寺特旨起复岳飞,岳飞却身着丧服谢恩,意为拒绝。宋高宗以为岳飞是做样子给天下看的,于是三请岳飞,谁知岳飞来真的,“三诏不起”。大孝子宋高宗大骂岳飞不体谅国家,严厉警告如不应旨起复,岳家军所有军官全体免职流放。主战派领袖李纲也给岳飞写信劝他移孝作忠报效国家,岳飞只好于五月重返鄂州大营,但仍刻母亲木像随军,每天请安,如同母亲还活着。
皇帝想战,你想守母丧,不行。
皇帝想和,你想守母丧,更不行。
为尽孝而杀岳飞,根本是大才子宋高宗为欺骗万世中国人撒下的弥天大谎。儒学政治文化根基是“忠孝”,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衍生,先有孝后有忠。孝乃人之天性,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在单细胞克隆人铺满地球之前,在人类社会讲“孝”大概永远正确。然而,忠孝风行的宋朝却造就大批伪孝子,其中翘楚首推风流才子宋高宗大皇帝,他每次向金乞和就祭出“孝”字当番天印来应付朝野的强烈反弹:为了尽孝,兄弟不得不乞和,你能反对乎?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金使萧毅随宋使魏良臣回南宋进行第二次绍兴和议,带回宋使洪皓托带的宋高宗生母韦氏一封信,宋高宗喜不自胜,说“小20年不知母亲是否平安,派100个使者,也不如母亲一封信啊。”他在朝堂上对萧毅说:“我拥有天下却无法尽孝,现父亲驾崩,母亲年过60,风烛残年,来日无多,每次想起痛彻心肺。今天当您面发誓:只要金国明言还我太后,我不耻言和,否则用兵到底!”签订丧权辱国的第二次绍兴和议后,宋高宗又在朝堂上大声武气对萧毅说:“为迎回太后,我朝决定割让唐邓二州,与贵国以淮河为界。如果今年内你们送回太后,我肯定严守和约,否则我便派兵北伐!”
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害临安(杭州),绍兴十二年正月(1142年年2月)宋使从临安前往金国五国城(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韦氏四月丁卯(5月1日)启程,八月壬午(9月13日)抵达临安,中间除了赶路,没浪费一天。似乎杀了岳飞真的就迎回了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