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案剖析>深度调查>

2015年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7-14 09:59:32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布局,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简政放权等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将给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再平衡调整阶段,主要经济板块间继续呈现分化、震荡的格局。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仍较突出,产业调整升级尚未完成,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一带一路”规划启动的综合推动下,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东北地区受制于老工业基地转型困难,经济仍可能面临一定困难。

  2015年,各地区要继续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深化区域合作,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各地区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经济弹性较大,总体运行相对平稳。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部分创新举措将在更大范围推广,都将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也要看到一些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部分地

  区传统产业拉动能力下降,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效支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衡并存。东部地区可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帮助并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化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传统行业转型压力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转型升级任务仍比较艰巨。中部地区可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转化增值。加快钢铁、煤炭、化工、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基地、一枢纽”11区位优势,增强中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崛起步伐。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将迎来发展的有利契机。但也要看到,投资拉动势头减弱,原材料工业占比较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保护压力大;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可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赶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发展动力有所增强。但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

  制性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能源工业比重过大,非公经济比重小,若干产业领域的增长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东北地区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强化区域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地缘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2015年,各地区金融业要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和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进一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改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支持区域经济构调整和转

  型升级,加大对重点行业、城镇化和小微企业、“三农”、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努力做好化解产能过剩的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棚户区改造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工作。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结合本地区实际,稳步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稳健经营,强化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实力总体较强,金融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优化,金融人才集聚,金融业务联系紧密。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国际化率先推进。区域金融改革不断完善,温州、广东珠三角、福建泉州、青岛等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但也应看到,区域内部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类金融组织和业务的创新十分活跃,但部分创新业务可能存在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隐患。东部地区要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多层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多措并举,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稳步推进,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各项金融创新业务发展较快,但中部地区金融发展速度总体落后于东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有待完善,金融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展。下一步,中部地区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

  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探索建立城镇化投融资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西部地区金融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占全国的份额连续多年提升。总体而言,西部地区金融业稳步发展,金融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沿边金融改革取得突破,云南和广西在跨境人民币结算、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面临着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经济主体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有待提升,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等困难。西部地区可利用国家出台“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战略机遇期,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

  革,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挥保险资金作用,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打通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

  施,东北地区金融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及实力明显增强。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金融生态环境仍待进一步完善,地区金融领域的合作还有待增强。东北地区要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全面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体

  系改革,创新产品和机制,加强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力度。努力提升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水平,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工业基地潜力。多渠道拓展直接融资,发挥沿海沿边经济带区位优势,突出区域性金融中心带动作用,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马云反驳股市暴跌源自杭州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