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直辖市),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和金融业增加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过程中,区域金融合作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大动力。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建设与金融业发展实现互动双赢,区域金融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安排和组织框架初步建立。在次区域层面,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金融合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2007年11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共同签署《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并从2008年开始由沪苏浙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长三角金融论坛。2012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赣鄂湘三省分支机构共同提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金融合作共建区”设想,并于同年8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武陵山、乌蒙山等连片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内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分支机构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毗邻省份金融合作。在区域层面,2014年10月,第一届长江经济带金融论坛在武汉召开,长江经济带9省2市政府金融办负责人共同探讨加快长江经济带金融创新与合作的路径。
二是金融资源跨区配置效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跨区布局加快,跨区经营、合作和互动明显增多。截至2014年末,11省(直辖市)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区域内其他省市设立的省级分支机构分别为187家、186家和202家,比2012年末分别增长13.3%、22.4%和3.6%。江苏、上海、浙江、湖北、贵州、江西、重庆、四川等地的21家城市商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通存通兑”。区域内异地贷款业务发展较快,成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区域内11省(直辖市)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统计,截至2014年末,来源于区域内金融机构的企业异地贷款流入余额共计14217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50.4%。资本市场合作深入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影响力延伸至省外。截至2014年末,已吸引11省(直辖市)异地挂牌企业71家。上海等地的证券公司为外省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一揽子融资计划、兼并重组等投资银行服务。
三是票据系统、支付结算等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支撑逐步健全。在区域票据市场一体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分支机构联合发文,对列入重点推广名单的企业承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可在三省一市范围内所有商业银行网点优先办理贴现,中国人民银行优先办理再贴现,以此推动商业承兑汇票在三省一市的广泛使用。在支付结算一体化方面,小额支付系统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业务顺利上线,支票影像交换业务在长三角区域广泛使用,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不断优化。201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湖北、湖南分支机构利用湖南龙山和湖北来凤两个县相互毗邻的优势,联合开展县域金融合作试点,出台《龙凤示范区个人支付结算业务同城化实施方案》。
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区域内金融合作的统筹规划有待加强。目前,区域金融合作主要体现在次区域层面,而且这些金融合作制度的性质、层面各有不同,总体上还缺乏系统性制度安排,而且部分制度安排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未能适应区域金融合作关系向高层次提升的需要。二是次区域金融合作进度不一。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自起步以来,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内容日益丰富,合作成效显著。但其他次区域金融合作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或提出概念阶段),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的辐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三是区域内金融合作成本较高。长江经济带横跨9个省和2个直辖市,空间跨度达两千多公里,区域内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仍不充分,金融机构在开展跨省(直辖市)业务时面临管理难度大、风险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加大了区域金融合作成本。
下一步,应继续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建立健全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五大城市群次区域金融合作协调机制,推动次区域金融合作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夯实基础。积极探索构建区域金融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内金融信息交流与共享。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加强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对接整合,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区域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化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深化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合作探索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7-14 09:59:26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上市公司复牌后投资者如何操作?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