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另一种解题思路:重新认识数据行为

2017年08月07日 16:23:37  来源:钛媒体
 

  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一定是横排的,而不是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竖排?

  这个问题经济学中有很多中解释,但其中比较靠谱的一种认为:横排排队可以减少空间中的压抑感,一方面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宽敞,一方面可以降低人流的流动频次,缓解空间中的紧张感。

  通过横着排队这种对行为规则的改变,让咖啡馆区别于快餐店,确定了自己的消费人群和商业模型,是个非常好的经济学案例。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明了“行为”这个东西能带来的商业结果。经济学有个分支叫做行为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个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勒曼还凭借对行为经济学中心账理论的构建获得过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以上是为了说明行为学与经济学交叉可能发酵出的价值。所谓行为学,在学术上的研究目标是“个体和社群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我们每天的一举一动莫不是行为,习惯、工作、爱好也都是行为。

  很有意思的是,行为是一个非常好的数据化样本,比如你每天的出行路线、上网的浏览轨迹、摄像头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数据化。而数据的运行本身也是一种行为,比如数据的运算、建模、流动和交换。我们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从行为数据化中开始,到数据行为化中结束(好吧我承认这段有点绕,但是没关系,下边会更绕的)。

  关注数据行为,可能得到的东西非常多,绝对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讨论的。所以我们不妨在这里举个例子,来看一下数据行为化可能激发的想象。

  最近一个特别火的概念是新零售。而马云提出新零售时,就明确了它是融合线上、线下与数据的产物。目前我们看到的生物识别+无人超市,就是一种线上数据来到线下场景的示例。

  但数据行为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今天我们的主题是通过换一种方式理解数据,来打通线下消费的更多可能性。

  结果与过程:另一个视角看数据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所看到的大数据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看到了大数据显示,每天有多少共享单车被使用、房价一年抬高了多少、地区农作物产量的数据变化等等,这都是大数据的结果。

  我们看到的数据,是经历了数据收集与运算、整理过程之后,呈现出可供人理解的“扁平化大数据”。我们可能确实知道了很多此前不知道的,但这绝对不是大数据的全貌。

  比如,我们看得到一个地区交通事故的总数和时间曲线,却看不到每一次交通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原因有哪些种、哪些事故因素可以被改善、哪些事故可以更及时救援,甚至哪些可以预防。

  假如说我们看到的数据结果是一个二次元的漫画人物,那么看不见的数据就是一个三次元的里的完整的人——这就是数据行为。

  数据行为不仅仅是数据的增长过程,还包括在整个时空关系中数据的交互状态。比如具体数据的轨迹、数据的折返区间、数据多元性,以及与预期模型之间的差异。

  这么说可能有点过于抽象,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解释:你买个盒雪糕,这个是数据结果,证明你喜欢这个牌子的雪糕。但是数据行为却可能显示,你是问了好几个牌子都没货,挑了好几个牌子嫌太贵,不想买却发现实在太热,才最终买了这盒雪糕……然后吃一口就扔了——这都是数据行为——也是其他雪糕品牌占领这个客户的机会。

  当然,数据行为实在太复杂了,因为这是在跟踪数据而不是整理数据。此工作人力无法胜任。但人工智能不正是用来解决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吗?比如已经有用迁移学习技术来追踪城市里每辆车形式轨迹的技术,这就是一种解读数据行为的尝试。

  由于数据行为千变万化,具体而微,尤其可能关乎与人与社会空间的互动。解码数据行为,也就成为了AI介入生活的一次良机。

(责编:晴天)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