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逼而低调
被誉为和老干妈一样的良心企业
49岁时,老干妈决定创业,如今身价70亿,总理点赞,省委书记感谢,只因她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据统计,老干妈5年累计纳税 22 个亿,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4100 个,直接间接带动 800 万农民致富。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名气虽不如老干妈,但实力却不逊色!60多岁开始创业,100元起家,做到年销售15亿元的营业额!同样,纳税也不含糊,虽每包产品只有8分利,却一年给国家交了1.7亿元的税金。细细咋摸,两家发家经历还有些相似,始终坚守一个产业领域,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不赊款、不欠款...
嗯,它就是你日常做菜常用的调料——王守义十三香。
为生计创业
说起“十三香”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王守义祖上因精通医术、明药性,在乾清年间,因推出一种秘制调料,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清朝衰亡后,王守义随家人逃荒到河南,临死前祖父从带出宫的秘方交给他。
1959年,全国闹饥荒,河南成重灾区。王守义和家人颗粒无收,也无以为生。终日为一家生计发愁的王守义,翻出了祖上传下来的秘方。再加上此前,王守义已经在秘方当中发现了一种药膳秘方调料,他当时就对这种调料进行初步研究,后来也送一些给街坊邻居,没想到大受好评。
反正为生计发愁,卖香料倒不失为一条出路。紧接着,王守义根据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进行改良,配制出一种新的调味品,取名为“十三香”。
产品研制出来了,但当时的环境大家连饥饱问题都难解决,更别说做菜用的香料了,如何才能卖出去呢?这才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王守义认为,凡事以“信”为先,为了赢得信誉保障,他特意在每包调料上都刻上“十三香”的印章和王守义自己的名章。这样一来,可以包退包换,并且薄利多销,刚开始一包只要1角钱。
通过集市这种摆摊销售,再加上口碑相传,质量得到保证,字号鲜明,很快,“十三香”大受好评。随后,王守义带着家人在驻马店定居下来。
但好景不长,1969年,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高潮,一些所谓的“搞资本主义”热潮袭来,无人敢经商,王守义也只得停止十三香的加工出售。
借100块钱起家,60岁再创业
1984年,已经60岁高龄的王守义,在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重拾旧业。父子俩借来100元当本钱起家,申请了营业执照,正式成了了十三香调味品厂。
成立初期,全部员工不过王守义和他三个儿子,刚开始,没有市场销路,每天凌晨五点,王守义就拉着辆破旧的人力车来市场上售卖,一年365天从未间断,其它季节还好说,就是一到冬季,寒风刺骨,而在这个节气大家都比较喜欢在家包饺子吃,王守义想,这样的天虽不好,但这个节气,买调料的人会很多。
虽说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有其他小贩卖调料,不过大多属于打一枪换一地,而王守义不同,只要家里没什么事,他都会摆摊售卖。
时间一长,大家对王守义的十三香信任度越来越高,顾客回头率越来越高,有了知名度,生意自然越来越红火,也有临镇上的慕名而来,就这样,日复一日,王守义的年销售额竟然达20多万。于是,王守义开始扩建生产,十三香的生产量翻了几百倍。
此后,十三香的势头一片大好。
1998年,集团成立时,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销售额有4亿多元。
1999年9月,王守义集团公司申请注册了“十三香”商标。
2003年前后,企业的年销售额、上缴税分别保持在5亿元、2000万元左右;
2008年,销售额和利税分别为7亿元、4000多万;
2011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则分别达到了10.4亿元、8002万元、6923万元;
2014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增长为15亿元、1.7亿元和1.2亿元,调料产量6万多吨。
2016年上半年,随着生产技术的完善,再加上投资运营的力度不断加强,各种调料的生产量一下子暴增到8万吨,上缴的税金也达到1.7亿元。
每盒利润8分,年利润高达2~3亿元,what?
我们不妨算一下,1000克十三香调料的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0.08元。单一的产品线,仅靠薄利多销的策略,年利润竟能赚2~3亿,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究其经营核心,用王银良的话说就是,“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多么熟悉的话,老干妈不也是这样么
除却诚信这方面,王守义十三香还有许多看起来虽简单保守,但却极为管用,自称体系的经营秘诀。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8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