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宁认为,“我们经常会自high,行业内的人互相支持,大家自己转得很开心,没有问题,但要看真正到达率,真正有多少网友在转发和评论这个。自high没有问题,只是圈内自high太可怕了”。
陈砺志、王大宁等都表示新浪微博是电影营销最重要的数据参考平台。新浪娱乐的“娱乐很劲报”栏目以微博数据为基础,分析电影物料的覆盖人群,结果显示近期几部电影的新媒体物料的到达率并不高。陈砺志认为,“物料有雅和俗两种形态,《失孤》的物料质量很高,但未必有泛社会化的传播度”。
王大宁也指出,物料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产生购票冲动,如果观众只是讨论海报本身的创意和精巧,“我们就失败了”,海报的创意归根结底是营销行为,“我们的目标还是票房”。
乱象四:过于偏重话题营销,忽视电影本身内容
说起视频物料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张小北提出:“总体趋势是更偏重于话题和事件性营销,电影本身的因素占比要下降,我不认为是好的趋势。这是因为中国电影内容生产没有跟上,而出现的相对畸形的结果”。魏楠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现在中国电影的营销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营销水平和电影水平是两回事,不像好莱坞,不是区别特别大”。
魏楠指出,在新媒体平台,炒作性、话题性的物料更容易传播,有点时候话题性的图片、视频、新闻甚至比预告片更重要。张小北表示,话题性病毒性的内容应该“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一定不是冲在前面的先锋”。
试想,现在大家对炒作人人喊打,如果一款物料让人只注意到了话题,对电影又是另一种伤害。
乱象五:像好莱坞一样,物料工业体系还未形成
光线和好莱坞团队合作拍摄《横冲直撞好莱坞》,也让李传龙开始了解到好莱坞的视频物料制作模式,他发现好莱坞剧组都会在影片拍摄期安排专门的时间用来拍摄预告片等物料的素材,物料供应商和片方是一种深入到各个环节的合作模式。因为体系化工业流程的存在,好莱坞的电影物料质量普遍不差。而在中国,演员可能会在拍摄结束后专门安排时间拍摄海报,但专门预留时间为预告片拍摄素材还没成为习惯。
张小北表示,从物料公司的角度,很希望片方能提供这样的素材,但这种意识还未形成。而对于in-house模式的物料供应商,虽然能够早早介入项目,但是在视频物料领域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好在从《港囧》开始,英事达开始做出转变,李传龙透露,《港囧》现有的两款预告片都是提前策划好的,在电影开拍前就和徐峥导演商量好了两支预告片的内容和方向。不同于一般预告片利用影片现有素材去剪辑,《港囧》的先导预告片来自影片拍摄期间特意实拍的素材。
另外,如果加上乱象一,人人都开作坊做物料,那每个公司都变成了十项全能,变成单打独斗的局面,自己累不说,产业链更难形成了。
综上所述,某种程度而言,物料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但是,物料作为与电影相关又独立的产品,还是依赖于电影内容本身的进步。所以,在为海报叫好之前,我们得认真呵护自己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