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以前,两国间的往来交流是件罕见的、甚至惊人的举动。那时,美国人只能站在香港的边界上向北窥探那片被美国学者奥维尔·谢尔称作“未知领域”的辽阔领土,感受人民共和国“不可渗入、不可占有的迷人气息”。
而对那时的中国人来说,逃离贫穷和社会控制、奔向遍地流金的美国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然而今天,对越来越多的全球公民来说,从纽约飞往北京的稀罕程度,大约只比从纽约前往休斯敦或旧金山稍微高一点。
在所有飞越太平洋的乘客中,也许没有哪个群体比高校学生更受关注。在2013-2014学年,超过27.4万名中国学生赴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而根据美国最新的统计数据,2012-2013学年中,超过1.4万名美国学生远赴中国求学。
未来对中美关系轨迹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莫过于这些学生们——这个特殊的人群既充满摩擦,又不断进行新的接触。精通两国语言、文化、生意方式、世界观的人,极可能成为新世纪亟需的跨文化人才。
那么,这些人究竟是谁?海外经历如何重塑了他们?他们对高等教育产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对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进行了专题报道,让343名在中国求学的美国人分享他们的经验,并从中发现了以下亮点:
为完成此项调查,210所美国学校和非营利组织向曾赴中国留学的学生和校友发出了问卷。在调查范围内,派遣美国留学生赴华的三大机构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和杨百翰大学;而接待美国留学生最多的三大中国高校则是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
受调查对象近54%为男性,超过45%为女性。年龄介于18至24岁之间的约占64%;超过20%介于25至29岁之间;超过40岁的只占4%。在校生和校友大约各占一半。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够读懂中文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