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解密:正宫娘娘慈安太后死亡之谜

来源:综合 时间:2014-06-16 01:41:57

  慈安太后死得突兀,才45岁,正当盛年,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此,她死的当时,就产生了很多流言。有的说是被人谋害的,有的说是吞物自杀的,也有的说是正常死亡的。

  最重要的是,翁同龢亲自参与了慈安的葬仪,并且写了日记。翁同龢的记载可以澄清如下疑点:

  第一,发病是否突然。从记载看,慈安发病是很突然的。初十日,她没有召见军机大臣,原因只是听说“偶尔违和”。但是,半夜叫门,苏拉传信听说“东圣上宾”,慈安已经死了。

  第二,治病是否及时。翁同龢半夜12时急忙入宫,同诸王大臣一直等到午夜2时45分,始入宫内,这时见到了初十日御医为慈安开的5个药方。早晨药方已明白写出病情“类风痫甚重”。午间药方说“神识不清牙紧”,病势转危,险情已现。午后二方说,想尽方法灌药,但“究不妥”,即束手无策,“痰壅气闭如旧”,没有任何好转,且“有遗尿情形”,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午后6时左右“六脉将脱”,8时左右就“仙逝”了。从这5个药方看,治病是及时的。先是御医庄守和,后又是御医周之桢和某,三位在侧。但是,他们三人都没有能使慈安活过来。

  神秘的钟粹宫。慈安太后居住于此,并在此病逝。

  第三,遗容是否瞻仰。王大臣到了慈安寝殿钟粹宫,慈禧命太监揭去了“面幂”,“令瞻仰”。瞻仰遗容的有惇亲王奕、醇亲王奕、惠亲王绵愉三王,还有公伯彦纳谟祜、御前大臣、毓庆宫行走、南书房行走、内务府大臣等。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地命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都来瞻仰遗容,这既看出了慈禧的远见卓识,也说明了慈禧心中无鬼。

  如果慈安是中毒身亡,其症状应该似武大郎一样。《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记道:“何九叔说:‘到那里揭开千秋幡看时,见武大面皮紫黑,七窍内津津出血,唇口上微露齿痕,定是中毒身死。’”中毒身亡的外表症状是,面皮紫黑,七窍流血,唇留齿痕。这些外在的症状是遮掩不住的。西门庆和潘金莲合谋毒死武大郎,在武大郎的身上留下了不能抹掉的证据。但是,慈安的遗体上没有任何中毒的痕迹。

  第四,大殓是否过早。有的野史说,慈安的棺材很小,事实是金匮“甚大”,说明慈禧没有慢待慈安。未正二刻(14时45分)大殓。皇太后死,第二天装入棺材,是完全合乎清代礼制的。据清史记载,皇太后死后一般也是第二天入殓的。有的野史说,似乎慈禧怕别人看到慈安的遗体,所以提早入殓,这是无稽之谈。

  以上不难看出,慈安突然发病,很快死去。治疗是及时的,但因病情甚重,御医虽全力抢救,亦回天无术了。

  那么,如何理解翁同龢的那个“呜呼奇哉”呢 其实,可以理解为死得太快,出乎意料,因此,翁同龢十分惊讶。

  《翁同龢日记》的其他记载,也完全说明了慈禧对慈安的丧礼是极为重视的。并不像野史所说的“减杀丧仪”等。甚至连谥号,慈禧也是完全尊重王大臣所拟的“孝贞慈安裕庆和教仪天佑圣显皇后”,承认了“贞字正也”的事实。因为这是咸丰帝所命,“当时即寓正位之意”。而且翁同龢亲见慈禧亦戴孝:“恭闻慈禧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缍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此情此景,翁同龢也是佩服的。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