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对一个以反西方化、反全球化为宗旨的恐怖组织,最大的讽刺可能是,如果不依赖于西方文明的现代成果,这个组织几乎难以为继。没有全球化的贸易和金融体系,本·拉丹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其恐怖主义活动筹款,也无法将他们的资金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
本·拉丹被击毙后,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承担了DNA检测、安葬等一系列后续工作。本·拉丹最终被海葬于北阿拉伯海。象征美国鼎盛武力的航空母舰安排美国最大敌人的后事,不知道这是否命运的巧合?
从2009年开始,美国的情报机构就一直在猜:美国的头号公敌,某些极端主义势力眼中的英雄,奥萨马·本·拉丹是不是已经死了?在经过2006年至2007年通过电视讲话频频露面之后,他多年来只能通过在互联网发布的录音维持存在。对一个以反西方化、反全球化为宗旨的恐怖组织,最大的讽刺可能是,如果不依赖于西方文明的现代成果,这个组织几乎难以为继。没有全球化的贸易和金融体系,本·拉丹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其恐怖主义活动筹款,也无法将他们的资金——主要是美元——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而失去现代武器或通讯工具的支持,任何一场“9·11”意义上的恐怖袭击都无法实现。
在将近10年的反恐战争中,除了和身边最重要的几个亲密战友见面之外,本·拉丹只能依靠互联网、卫星电话甚至智能手机与全球的圣战者们联络。而所有这些现代工具,都会留下可被追踪的痕迹——尽管他们已经小心翼翼,但恰恰是本·拉丹身边保镖的卫星电话信号,最终在2010年7、8月间暴露了他的行踪。
资料图:拉登
也因此,早在2006年,包括美国兰德公司在内的许多情报研究机构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作为具有组织恐怖活动能力的“基地”组织已经不复存在了。从2006年至今,本·拉丹通过各种渠道号召发动圣战,呼吁“杀死每一个他们能看见的美国人,是每一个穆斯林的责任”。但穆斯林社会对这一号召的反应冷淡——美国本土在2001年之后从未受到攻击,而欧洲则在2007年的马德里列车爆炸案以后维持平静。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本·拉丹不仅丧失了继续策划恐怖主义活动的能力,甚至也丧失了对全球各地自称“基地”组织的各类恐怖主义组织的影响力。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本·拉丹相关情报的官员米尔顿·贝尔登将后9·11时代的本·拉丹比喻为“全球恐怖主义的北极星”。他指明了方向,但也仅此而已。“基地”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