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原来包拯与嫂子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后人敬仰包拯的为人,张冠李戴,将儿媳崔氏抚养小儿子包绶的故事戴到了包拯和嫂子的头上。
本文摘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6月18日第C2版,作者:刘绍义,原题:《包公到底有没有嫂子?》
当我听说包拯是父亲包令仪唯一的儿子时,着实惊了一回。包拯既然是独子,那他的嫂子是怎么一回事?待嫂若母的故事难道都是凭空杜撰的?
我不但听过京剧《赤桑镇》,也看过吉剧《包公赔情》,里面叙述的都是包拯自小由长嫂养大,对嫂子的恩情十分珍惜的故事。后因为侄子包勉为官不正,贪赃枉法,包公大义灭亲,铡了嫂娘的亲骨肉,从此让嫂子对包拯有了私愤。后来,知道真相的嫂子深明大义,前嫌尽释,不但原谅了包拯,还亲自为陈州放粮顺道回家的包拯饯行。

一周前,伴随着初夏的雨和风,又作了趟合肥之行。这次有幸腾出一天时间,尽情地游了一回包公祠。有历史系教授和正在读研的远房侄子做伴,再加上土生土长的合肥人老李做向导,着实让我过了把增长见识的瘾。
过去也来过几回包公祠,但大都是走马观花,只不过是看看周围的景色,赏赏包公的手迹,再读读两边的楹联而已。其他的,就没有留意过更深的内容。
但这一次,颇有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味道。当我听老李说包拯是父亲包令仪唯一的儿子时,着实惊了一回。包拯既然是独子,那他的嫂子是怎么一回事?待嫂若母的故事难道都是凭空杜撰的?
听了老李的解说,又游了包拯墓的附葬区,才知道真相。原来包拯与嫂子的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只不过后人敬仰包拯的为人,张冠李戴,将儿媳崔氏抚养小儿子包绶的故事戴到了包拯和嫂子的头上。这种善意的安排,符合大众的心理。这就是包拯和嫂子故事的来源。
附葬区内,长子包繶和长媳崔氏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包拯)晚得幼子绶,其母出,节妇慈养之为己子……当姑夫人捐馆舍时,绶犹孩童,节妇迎师教导之,以至成人,为择取良妇。绶事节妇如母,复立族子永年,为祝史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