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才干能力并不是两人治国差异的关键,那么是否因为慈禧被过多的权欲支配,贪图过多的权力和享受,才导致一叶障目、贻误国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慈禧太后一直以权欲熏心、穷奢极欲的形象骂名不绝。着名作家唐德刚甚至这样认为:“西太后原是个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
然而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在《慈禧外记》中说,象慈禧太后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能拿寻常的道德标准去评论。如果放眼与之同时代的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他尤其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不独此也,即英国近世,以争国家权力之故,其杀人之手段,亦难言乎仁道也。”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这是较为公允的说法。
慈禧太后
作为英国的女王,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原本是应有之义。但几乎没有哪一位大臣敢斗胆谏要求她这么做。19世纪50年代后,随着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党派斗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哪位政治家不想拉拢君主而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即位初年,维多利亚女王就积极参与朝政,和首相墨尔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倾向于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后,女王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顿辞职。这些斗争把她自私专横的一面暴露无遗。在位后期,她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为了扩张领土,女王政府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国际政治斗争的肮脏龌龊,使我们根本无法把这些手段和形容女王的“美丽、温柔、高贵”等美好的字眼联系起来。